浅谈体质学说与特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与预防
【摘要】特发性窦性心动过速(IST),属中医心悸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心悸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体质学说认为个人体质类型可以决定人体对一些治病因素的易感性,机体患病的类型也受其影响。当前西医对此疾病的治疗方法的对比资料尚少,一般为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为了更加全面的防治该病,通过中医体质学说探究体质与IST的关系,结合中医传统辨证论治,以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并举案例进行临床论证。
【关键词】特发性窦性心动过速;体质学说;防治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0..02
特发性窦速(IST)的发病机制未阐明,有窦房结自律性增加、β肾上腺素能超敏感、迷走神经张力减低等原因[1]。Codvelle在1939年发现1例无器质性疾病的年轻病人,在休息状态下窦性心律达160次/分,为特发性窦速的首次报告[2]。IST属中医心悸范畴,证型有: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等。患者觉心中跳动不止,心搏异常,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阵发性发作或持续不解,是诊断心悸的主要表现,兼有神情紧张等。IST是指静息状态下窦性心律超过100次/min(24 h平均心
率>90次/min且没有原发病因),常伴有与情绪相关的心悸,中年人的发病率是1.2%[3]。现无明确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IST预后,一些患者对β受体阻断剂的治疗显效,对β受体阻断剂治疗无效的IST病人可行导管射频消融改良窦房结有一定的疗效,不过远期效果有限,而且部分患者要多次消融,消融造成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升高。目前伊伐布雷定缓解IST的有效率>70%[4]。本文将浅析体质学内涵及其对特发性窦速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
1 体质学说
祖国医学对体质问题的认识颇久,创于《内经》,明清时期基本成熟。中医体质学说融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和医学于一体研究,主要内容是人类体质的形成、特征、类型、体质的差异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影响的关系。它是中医学对人体认识的一个部分,在养生保健和防治都有重要意义。
1.1 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体”指身体、形体;“质”即特质、性质。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与后天,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丰富体现了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促使了体质的形成,首要和先天、后天因素两方面紧密关联。体质是个体生理特性的整体性综合反映,不能将整体观念的精髓都赋予“体质”中,但至少“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中的部分内容,可通过“体质”研究,进行论述:临床诊疗中,从对体质的辨识,来体现“整体观念”。体质的概念与中医学的其他一些概念来说更加有可操作的特性,有对应的实体可寻,可从结构、功能、代谢,遗传等方面找到实证性研究[5]。
1.2 体质的分类
具体的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等;人体正常体质有阴阳平和、偏阳和偏阴三种类型。现代医家的分类方法也有多种,分为四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等。本文主要运用王琦教授的的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6]。
2 体质与特发性窦速的关系
个人体质类型有差异,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因此对某些疾病易感性也是有差异的。同一种致病因素,因体质存在差别,表现的证型可不同,应辨证论治。平和质的人,阴阳平衡,不易发病,患病预后良好。《内经》提及饮食不当可以导致心悸的发生,说明心悸的发生与过食咸味有关。张机在《伤寒杂病论》提出心悸的发生与痰饮及水饮有关,《金匮要略》载有:“食少饮多…,甚者为悸。”朱丹溪认为饮食的偏嗜参与痰湿体质的形成,是心悸的重要原因。虞搏发现劳思太过发为心悸。长期情志不舒、气郁表现为性格内向、郁闷、敏感多疑等,归于“气郁质”体质。正虚致悸,气血阴阳的亏损,心失所养,都可发展为心悸病。阳虚形成心悸,主要是阳气不足、表现为虚寒现象特征的体质状态。李用粹认为“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可引发心悸。刘河间认为心悸的病机是“水衰火旺,其心胸躁动,谓之怔忡”。
李杲注重脾胃的功能,曰脾胃内伤,阴火扰心而致心悸。
3 以体质防治及案例
体质可决定发病与否及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倾向性,还可影响病机变化、病性和症候性质,影响转归及预后。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结合体质学说指导IST的辨证论治,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其治疗,更利于特发窦性心动过速患者症状的改善。患者吴女士,32岁,因“阵发性心慌3月余”就诊,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阵发性心慌,伴乏力,在某三甲医院诊断:“特发性窦速”,建议行“窦房结射频消融改良术,因有30%的复发率,患者希望中西医结合治疗遂来我院。门诊症见:心慌,乏力,头晕,口干,纳可,二便调,眠差,查体:形体略瘦,面色少华,舌红少苔,苔薄黄,脉细数,T:36.3℃,P:107次/分,R:21次/分,BP:110/80 mmhg,律齐。辅助检查:EKG:窦性心动过速,holter:平均心率超过95次/min;西医诊断:心律失常,特发性窦速;中医诊断:心悸;查文献及相关资料认为IST患者起病隐匿,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心率之间往往无直接关系[7] 。患者体质属阴虚质,归“心悸”范畴,证为“气阴两虚,阴虚火旺”,治则治法:补虚固本为主,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方药组成:黄芪、川芎、怀牛膝、丹参、天冬、天麻、酸枣仁、生地、麦冬、玉竹、生牡蛎、党参、当归、盐知母、龟板胶、炙甘草,服用7剂复诊:患者诉心慌有所缓解,头晕,睡眠改善、纳食可,二便调。舌脉同上。继用上方水煎7剂,1周后三诊:患者心慌减轻,头晕改善,夜休可,大便干,舌淡红,苔薄黄,脉细,白天的静息窦性心率90 bpm,处方:上方党参加量,加玄参,水煎14剂。四诊:症状好转,心慌发作减少。继服14剂,有效降低心率,但长期疗效仍需随访。
4 小 结
特发性窦速的发病机理不明,治疗方面有局限性,在现代医学、祖国医学中需继续探索研究。祖国医药博大精深,名医各有所长及各家学说都值得研究。因病例量少,观察指标有限,笔者学识有限等因素,存在一定的不足。希望通过中医及体质学说研究治疗IST,总结经验,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育民.2015年美国心律学会诊断和治疗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不恰当窦性心动过速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专家共识解读[J].世界临床药物,2016,37(11):731-734.
[2] 郭繼鸿.新概念心电图[J].2002.
[3] 解新星,侯应龙.窦性心动过速[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1):71-73.
[4] 孙育民.2015年美国心律学会诊断和治疗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不恰当窦性心动过速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专家共识解读[J].世界临床药物,2016,37(11):731-734.
[5] 何裕民.体质研究-现时代中西医学的最佳交融点[J].医学与哲学(A),1996(6):288-291.
[6] 王 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7] Olshansky B,Sullivan R M.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3,61(8):793-801.
本文编辑:李 豆, 百拇医药(门丹阳 张治祥)
【关键词】特发性窦性心动过速;体质学说;防治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0..02
特发性窦速(IST)的发病机制未阐明,有窦房结自律性增加、β肾上腺素能超敏感、迷走神经张力减低等原因[1]。Codvelle在1939年发现1例无器质性疾病的年轻病人,在休息状态下窦性心律达160次/分,为特发性窦速的首次报告[2]。IST属中医心悸范畴,证型有: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等。患者觉心中跳动不止,心搏异常,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阵发性发作或持续不解,是诊断心悸的主要表现,兼有神情紧张等。IST是指静息状态下窦性心律超过100次/min(24 h平均心
率>90次/min且没有原发病因),常伴有与情绪相关的心悸,中年人的发病率是1.2%[3]。现无明确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IST预后,一些患者对β受体阻断剂的治疗显效,对β受体阻断剂治疗无效的IST病人可行导管射频消融改良窦房结有一定的疗效,不过远期效果有限,而且部分患者要多次消融,消融造成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升高。目前伊伐布雷定缓解IST的有效率>70%[4]。本文将浅析体质学内涵及其对特发性窦速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
1 体质学说
祖国医学对体质问题的认识颇久,创于《内经》,明清时期基本成熟。中医体质学说融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和医学于一体研究,主要内容是人类体质的形成、特征、类型、体质的差异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影响的关系。它是中医学对人体认识的一个部分,在养生保健和防治都有重要意义。
1.1 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体”指身体、形体;“质”即特质、性质。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与后天,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丰富体现了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促使了体质的形成,首要和先天、后天因素两方面紧密关联。体质是个体生理特性的整体性综合反映,不能将整体观念的精髓都赋予“体质”中,但至少“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中的部分内容,可通过“体质”研究,进行论述:临床诊疗中,从对体质的辨识,来体现“整体观念”。体质的概念与中医学的其他一些概念来说更加有可操作的特性,有对应的实体可寻,可从结构、功能、代谢,遗传等方面找到实证性研究[5]。
1.2 体质的分类
具体的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等;人体正常体质有阴阳平和、偏阳和偏阴三种类型。现代医家的分类方法也有多种,分为四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等。本文主要运用王琦教授的的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6]。
2 体质与特发性窦速的关系
个人体质类型有差异,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因此对某些疾病易感性也是有差异的。同一种致病因素,因体质存在差别,表现的证型可不同,应辨证论治。平和质的人,阴阳平衡,不易发病,患病预后良好。《内经》提及饮食不当可以导致心悸的发生,说明心悸的发生与过食咸味有关。张机在《伤寒杂病论》提出心悸的发生与痰饮及水饮有关,《金匮要略》载有:“食少饮多…,甚者为悸。”朱丹溪认为饮食的偏嗜参与痰湿体质的形成,是心悸的重要原因。虞搏发现劳思太过发为心悸。长期情志不舒、气郁表现为性格内向、郁闷、敏感多疑等,归于“气郁质”体质。正虚致悸,气血阴阳的亏损,心失所养,都可发展为心悸病。阳虚形成心悸,主要是阳气不足、表现为虚寒现象特征的体质状态。李用粹认为“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可引发心悸。刘河间认为心悸的病机是“水衰火旺,其心胸躁动,谓之怔忡”。
李杲注重脾胃的功能,曰脾胃内伤,阴火扰心而致心悸。
3 以体质防治及案例
体质可决定发病与否及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倾向性,还可影响病机变化、病性和症候性质,影响转归及预后。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结合体质学说指导IST的辨证论治,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其治疗,更利于特发窦性心动过速患者症状的改善。患者吴女士,32岁,因“阵发性心慌3月余”就诊,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阵发性心慌,伴乏力,在某三甲医院诊断:“特发性窦速”,建议行“窦房结射频消融改良术,因有30%的复发率,患者希望中西医结合治疗遂来我院。门诊症见:心慌,乏力,头晕,口干,纳可,二便调,眠差,查体:形体略瘦,面色少华,舌红少苔,苔薄黄,脉细数,T:36.3℃,P:107次/分,R:21次/分,BP:110/80 mmhg,律齐。辅助检查:EKG:窦性心动过速,holter:平均心率超过95次/min;西医诊断:心律失常,特发性窦速;中医诊断:心悸;查文献及相关资料认为IST患者起病隐匿,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心率之间往往无直接关系[7] 。患者体质属阴虚质,归“心悸”范畴,证为“气阴两虚,阴虚火旺”,治则治法:补虚固本为主,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方药组成:黄芪、川芎、怀牛膝、丹参、天冬、天麻、酸枣仁、生地、麦冬、玉竹、生牡蛎、党参、当归、盐知母、龟板胶、炙甘草,服用7剂复诊:患者诉心慌有所缓解,头晕,睡眠改善、纳食可,二便调。舌脉同上。继用上方水煎7剂,1周后三诊:患者心慌减轻,头晕改善,夜休可,大便干,舌淡红,苔薄黄,脉细,白天的静息窦性心率90 bpm,处方:上方党参加量,加玄参,水煎14剂。四诊:症状好转,心慌发作减少。继服14剂,有效降低心率,但长期疗效仍需随访。
4 小 结
特发性窦速的发病机理不明,治疗方面有局限性,在现代医学、祖国医学中需继续探索研究。祖国医药博大精深,名医各有所长及各家学说都值得研究。因病例量少,观察指标有限,笔者学识有限等因素,存在一定的不足。希望通过中医及体质学说研究治疗IST,总结经验,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育民.2015年美国心律学会诊断和治疗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不恰当窦性心动过速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专家共识解读[J].世界临床药物,2016,37(11):731-734.
[2] 郭繼鸿.新概念心电图[J].2002.
[3] 解新星,侯应龙.窦性心动过速[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1):71-73.
[4] 孙育民.2015年美国心律学会诊断和治疗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不恰当窦性心动过速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专家共识解读[J].世界临床药物,2016,37(11):731-734.
[5] 何裕民.体质研究-现时代中西医学的最佳交融点[J].医学与哲学(A),1996(6):288-291.
[6] 王 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7] Olshansky B,Sullivan R M.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3,61(8):793-801.
本文编辑:李 豆, 百拇医药(门丹阳 张治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