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摘要】如何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如何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们对所学专业的感悟度、领悟度与认同度,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类复合人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1..02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课,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然而,由于教学内容重复单调,教学方法僵化简单,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学习效率,并且临床实习学时安排较少,临床带教老师缺乏对本科见习生的指导耐心,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不会看病,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低下,临床应辨能力差,这已成为中医高等院校临床毕业生的通病。如何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如何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们对所学专业的感悟度、领悟度与认同度,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类复合人才,筆者浅析如下。
1 重视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授课教师在讲授每一个疾病时,对于概念的解释,病位、病性、病程等的说明,病因病机的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要点,辨证论治的思辨等方面均要求准确无误,突出重点,解疑难点。概念一般是以病因病机、病位加症状而命名,如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其中涵盖了发病机制、发病的病位以及主要的症状表现。病因病机部分是讲解的难点,也是培养学生们辨证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充分讲解疾病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使学生们逐步建立中医辨证的思维模式。辨证论治是每个病的核心内容,此处讲解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能够结合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提升学生们的“思辨-应变”能力。
2 加强课堂引领,提升学生的“感悟度、领悟度、认同度”
感悟度和领悟度关系到学生对于本门课程掌握的水平,认同度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态度。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授课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中医内科学》是将学生们之前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用一个个的内科疾病串联起来,因此,在讲述每一个疾病的同时,可重点回顾前面学过的且与本次课相关的知识,使学生们认清有关知识的运用要点,提高知识的利用率,给学习新课准备了良好理论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同时也激发学生对本次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提升了学生们的感悟度及领悟度。《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抽象而枯燥,教师在讲授每一个疾病的辨证论治内容时,可适当列举临床实例,这样既可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也可使讲授的内容生动、形象,学生易于接受。尤其在讲解到中医治疗有优势的病证时,可适当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扩充学生们的视野,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们对于本专业的认同度。
3 增加临床实训环节比重,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
《中医内科学》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出具有中医辨证思维能力的中医内科医生,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工作面对的对象是患者,因此,临床实训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故应增加临床实训环节比重,通过临床案例培训、临床情境教学、临床拓展讲座和临床实践等形式,强化学生的临床“思辨-应变”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从理论认知到临证思辨、从医理医法到临床实践的循序渐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临床能力为目标的《中医内科学》教学体系。①临床案例训练,此阶段同学们已学习完《中医内科学》的理论课程,教师通过古今医案将理论知识有机的贯穿其中,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②临床情境教学,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经过中医药基础知识培训的SP,能有效增进学生医患沟通技巧及促进人文关怀,学生能够更深刻理解理论与临床的联系,逐步形成中医思维模式。③临床拓展讲座,定期组织知名中医临床专家对同学们进行专题讲座。④临床实践,依托本科生师承教师、中医教学病房等,为同学们提供门诊及病房的践习机会,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一哲学原理,不断深化学生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4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①PBL(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教学法,此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能够激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②案例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引入真实病例,强化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缩短从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过渡适应期。③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④讨论式教学法,它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此教学法一般分为5个步骤:指导选题→独立探索→专题演示→课堂讨论→总结提高。此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
5 考试方法和内容的创新
考试是检验教学过程结果的重要手段,考试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应改革以往单一的试卷考试方法,实行多项指标定量测评法。考试内容应包括理论知识、临床技能、课堂发言和病案讨论等多个方面。
总之,改革《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只有着朝着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的方向努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本文编辑:李 豆, 百拇医药(靳宏光 吕丽娜 朱星 郭文平 姜丽红 王义强)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1..02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课,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然而,由于教学内容重复单调,教学方法僵化简单,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学习效率,并且临床实习学时安排较少,临床带教老师缺乏对本科见习生的指导耐心,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不会看病,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低下,临床应辨能力差,这已成为中医高等院校临床毕业生的通病。如何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如何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们对所学专业的感悟度、领悟度与认同度,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类复合人才,筆者浅析如下。
1 重视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授课教师在讲授每一个疾病时,对于概念的解释,病位、病性、病程等的说明,病因病机的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要点,辨证论治的思辨等方面均要求准确无误,突出重点,解疑难点。概念一般是以病因病机、病位加症状而命名,如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其中涵盖了发病机制、发病的病位以及主要的症状表现。病因病机部分是讲解的难点,也是培养学生们辨证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充分讲解疾病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使学生们逐步建立中医辨证的思维模式。辨证论治是每个病的核心内容,此处讲解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能够结合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提升学生们的“思辨-应变”能力。
2 加强课堂引领,提升学生的“感悟度、领悟度、认同度”
感悟度和领悟度关系到学生对于本门课程掌握的水平,认同度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态度。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授课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中医内科学》是将学生们之前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用一个个的内科疾病串联起来,因此,在讲述每一个疾病的同时,可重点回顾前面学过的且与本次课相关的知识,使学生们认清有关知识的运用要点,提高知识的利用率,给学习新课准备了良好理论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同时也激发学生对本次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提升了学生们的感悟度及领悟度。《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抽象而枯燥,教师在讲授每一个疾病的辨证论治内容时,可适当列举临床实例,这样既可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也可使讲授的内容生动、形象,学生易于接受。尤其在讲解到中医治疗有优势的病证时,可适当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扩充学生们的视野,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们对于本专业的认同度。
3 增加临床实训环节比重,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
《中医内科学》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出具有中医辨证思维能力的中医内科医生,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工作面对的对象是患者,因此,临床实训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故应增加临床实训环节比重,通过临床案例培训、临床情境教学、临床拓展讲座和临床实践等形式,强化学生的临床“思辨-应变”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从理论认知到临证思辨、从医理医法到临床实践的循序渐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临床能力为目标的《中医内科学》教学体系。①临床案例训练,此阶段同学们已学习完《中医内科学》的理论课程,教师通过古今医案将理论知识有机的贯穿其中,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②临床情境教学,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经过中医药基础知识培训的SP,能有效增进学生医患沟通技巧及促进人文关怀,学生能够更深刻理解理论与临床的联系,逐步形成中医思维模式。③临床拓展讲座,定期组织知名中医临床专家对同学们进行专题讲座。④临床实践,依托本科生师承教师、中医教学病房等,为同学们提供门诊及病房的践习机会,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一哲学原理,不断深化学生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4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①PBL(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教学法,此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能够激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②案例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引入真实病例,强化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缩短从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过渡适应期。③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④讨论式教学法,它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此教学法一般分为5个步骤:指导选题→独立探索→专题演示→课堂讨论→总结提高。此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
5 考试方法和内容的创新
考试是检验教学过程结果的重要手段,考试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应改革以往单一的试卷考试方法,实行多项指标定量测评法。考试内容应包括理论知识、临床技能、课堂发言和病案讨论等多个方面。
总之,改革《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只有着朝着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的方向努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本文编辑:李 豆, 百拇医药(靳宏光 吕丽娜 朱星 郭文平 姜丽红 王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