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上半月》 > 201411
编号:13658776
好制度激发善意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1日 《特别健康·上半月》 201411
     在我剑桥的家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地上躺着几封慈善机构的捐款号召信,对此,我早习以为常。不过两个星期前收到的一封邮件,却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它直接把两个折叠的大塑料口袋塞到了我家里,附信写道:“请把你不要的、干净整洁的衣服放到这些塑料口袋里,并在×月×日放到你家门口,我们届时会来取,并捐给××机构转卖……”慈善做得如此周到,让它真正成为举手之劳,正中我这种懒人的下怀。于是我把一批早已淘汰又不知该往哪里送的衣服装了满满一口袋,在指定日期放到门口,晚上回来一看,果然被拉走了。

    正如市场经济体系中缺少的往往不是资本,而是引导这些资本流向合理项目的中间人,一个正常社会中缺少的往往不是人的善意,而是引导这些善意流向弱势群体的中间人。在经济体系中,那个给资本穿针引线的主角是金融机构,而在社会生活中,给人们的善意做中介的则是各种公益慈善机构。

    剑桥小镇虽然只有十来万人口,其公益组织却密密麻麻。我家方圆一公里内,我就见到过十几家慈善店铺,有帮助病人的Hospice Shop,有致力扶贫的Oxfam,有保护流浪猫的Cats Protection,有帮助问题青少年的Aid of Romsey Mill,有援助精神病人的Mind……如果再加上那些我没有路过或者注意到的慈善店铺,简直可以说到了“三步一小个、五步一大个”的地步。乍到剑桥时我还奇怪,为什么这个小镇有这么多卖便宜货的旧货铺,慢慢才知道,它们都是慈善组织的筹款渠道之一。至于镇中心每天有叫卖Big Issue的声音,所有熟悉剑桥的人恐怕都习以为常了———Big Issue是专门雇用流浪汉来叫卖、帮助流浪汉的一份街头报纸。
, http://www.100md.com
    从这些组织的密度来看,凡是社会问题出现死角的地方,就有慈善的身影出现。但是慈善的兴盛,不是从天而降的,它需要一整套制度的土壤。比如,在英国注册一个慈善组织或其分部,行政门槛很低。慈善委员会的网上信息显示,如果申请材料规范,一般批准注册一个慈善组织只需要十个工作日左右。当然,慈善委员会对慈善组织监管也很严格,不但要求它们定期提供财务报表,而且将其财务公之于众(包括网络公开),使其接受民众监督。若有任何民众举报,委员会都会对慈善组织进行调查。同时,政府本身不但注资几十亿英镑资助NGO(非政府组织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发展,而且法律规定对慈善店铺至少免80%的税收,使得慈善事业的经济可行性大大提高。

    相比之下,中国要筹办慈善组织,困难重重,不但要向民政部门申请注册,而且要找“挂靠单位”。而要找到一个“挂靠单位”,往往难于上青天。如果要成立筹款基金,还需要有非常高的启动资金。此外,“同一领域在同一行政区域不得重复设立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等法规明显阻碍NGO之间的良性竞争和扩展。正是因为这些制度障碍,中国的公益事业极不发达,而且政府也难以对其进行合理监管。

    中国人和英国人一样乐于助人,但是给中国人的善意穿针引线的组织资源,却因为制度原因发育不良。民众可能从来没有统一的“天性”,好的制度可能会激励出人性最善良美好的一面,而坏的制度则可能会暴露其最丑陋的一面。, http://www.100md.com(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