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第一届国医大师 > 程莘农
编号:13574892
院士谈饮食七律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1日 《特别健康·上半月》 20189
     程莘农院士在饮食养生方面有独到经验,他强调饮食七律。律,就是原则、规律。饮食七律,就是有益于健康的七个饮食养生规律,每一个规律由三个字来概括,短短21个字,蕴含中医理论的深刻道理。

    合五味

    我没有特别嗜好或忌吃的食物,日常餐桌上的蔬菜、肉食都悉数笑纳,这正符合中医饮食调养中“合五味”的原则。《素问》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讲的是杂食的原则,就是说饮食不要过于单一,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多种食物,混而食之,这样才能营养均衡,补精益气,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

    但“合五味”不是简单地五味杂食。《素问》中说,“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意思是说,五脏之中,心需要苦味之物滋养,肺需要辛味之物滋养,肝需要酸味之物滋养,脾需要甘味之物滋养,肾需要咸味之物滋养,这是由于苦、辛、酸、甘、咸五味分别与心、肺、肝、脾、肾五脏彼此相宜。“气味合而服之”,合,相宜也。并不是把各种性味的食物混合食用,而是强调要注意将性味相宜的食物放在一起食用。食物的味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要与人體的五脏相宜。

    宜清淡

    清,对应着油腻;淡,对应着咸和重。过食油腻或口味过咸过重,对脾胃都有伤害。我祖籍江苏淮阴,口味素为清淡,老年后更不喜肥甘厚味,日常以粗茶淡饭为主。相对于饮食清淡来说,我更注重情志的“清淡”。

    中医重视七情致病这类内因,情志问题会导致许多疾病。在情志上,清与淡分别代表着清心寡欲和淡泊名利,说白了就是欲望不要太多,挫折不要看得过重,正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养心为重。

    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经我诊治的患者有数十万人次,累积的病例单摞起来与我身高差不多。但作为工程院院士,我和普通医生收一样的挂号费和治疗费,有时候病人远道前来求医,生活困难,就分文不取,还给予帮助。

    对内在精神的调养,既要注意意志的锻炼,情绪的稳定,又要心胸开朗,清心寡欲,方能减少和防止情志的刺激,从而达到祛病延年长寿的目的。

    吃暖食

    我从不吃生冷食物,因为脾胃容易被寒气、湿气困扰,暖食对它最有益,暖可温暖脾胃,增加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暖不是烫,也不是凉,食物既不可以烫口,也不能凉胃,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度。

    生冷食物不仅仅局限于大家所熟悉的冰激凌、冰棍和一些甜品上,还包括未煮熟的食物和凉拌的菜肴。大部分食品是不宜生吃的,特别是肉类,需要经过烹调加热后变成熟食食用才好,这样食物更容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千金要方》说“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唯须煮烂”,这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此外,生冷二字,不仅指未熟的食物和冰凉的食物,还包括性寒凉的食物。五味总结的是食物的滋味,食物的性能和效果,则用四气来代表,又称为“四性”。四气的寒凉与温热,从阴阳来分,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寒凉为阴,温热属阳,二者作用相反。温与热,寒与凉之间具有共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性之中的程度差异。

    除温暖的食物外,我还喜欢饮热茶,甚至夏季消暑解渴,也是以“热”制“热”。

    饿才吃

    我认为,养成饮食规律固然重要,但没有食欲时,勉强进食,或过分强食,脾胃亦会受伤。所以要分清楚我们到底是哪里饿,眼睛饿了看一看,舌头饿了舔一舔,肚子饿了,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现实的情况中,吃饭这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内容。仔细想一想,我们现在有哪一顿饭是真正为肚子去吃的呢?正确的做法是,吃下一餐时,摸着自己的肚子,问问它:你真的饿了吗?

    当我们的确不在饭点儿,又真正感觉肚子饿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我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这样回答:“工作忙、用脑过度时,两餐之间有时会感觉有些饿,我就吃一两块豆腐干或小点心,垫一垫。”注意,不是大吃一顿,而是垫一垫,还是以三餐为主,加餐只是垫餐。既然胃发出要进食的信号,就吃一点,你不能对此不闻不问,不能因为规矩、场合,甚至某些精神因素(比如减肥)的影响,而拒绝回应身体的要求。

    让身体既不处于过饱的状态,也不处于过饥的状态,这正符合中医养生中“食饮有节”的原则。当然也不要一次进食过多,保持三餐的节律性也很重要。

    讲卫生

    我们只顾着要求做饭菜的人注意卫生,却忽略自己吃饭时的心境,是专心于食物,还是忙乱于其他。用心去体会,简单的食物也可以带给你美味、营养和享受。也许这正是食物要告诉你的,食物也有性格,需要你用心来倾听,也需要你用心来搭配。这就需要在用餐过程中注意“食不言”,吃饭专心,心平气和,脾胃才能不受过怒、过喜、过思、过悲、过恐的负面情绪影响,专心发挥它消化食物、运化精微、化生气血的作用。

    我一生治学严谨,对学术问题更是较真,非要争出个子丑寅卯来,即使上了年纪,这个脾气也始终没改。大约5年前,一次在大学里举行一个项目论证会,我与另外一位资深专家在一个学术问题上出现分歧,各持一词,争执不下,到午餐时间也不罢休,从会场一路辩论到餐厅。谁知一进餐厅坐下吃饭,我就一言不发了。大家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我说:“食物有食物的灵性,它们不喜欢我吃饭时不专心;我的脾胃也有灵性,它们不喜欢吃下带情绪的饭菜。”一句话,逗乐了大家。

    七分饱

    有句俗语说得好,“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其实成人也是一样,太饱伤胃,太饥伤脾,吃饭以“七分饱”为宜,不仅为体型的美,更为健康。我在进餐时虽然对各种食物都不挑剔,但每类食物都适量而止,绝不多吃,每餐只吃七分饱。

    如果一不小心吃多了,怎么办呢?可以按摩腹、促运化。腹部按揉能保健养生,在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记载。唐代名医百岁老人孙思邈也曾经写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摩腹可以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防止和消除便秘。

    食有节

    选择与人体相宜的食物,合理搭配,适量而止,避情志所扰,远寒热刺激,这是饮食的节制;一日三餐,规律进食,顺应四时,饿了就吃,这是饮食的节律;少盐少油,饱而不食,食而不言,这是饮食有节。

    除了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吃到什么程度外,我在饮食养生中还强调要注意节气的规律。在不同的节气,注重不同的饮食养生原则和饮食搭配方法。例如“春生”之节多甜少酸,呵护肝气;“夏长”之节多进粥汤,清凉解暑,呵护脾胃;“秋收”之时多食酸味果蔬,收敛肺气,养阴润肺;“冬藏”之节少食生冷,养藏阳气,等等。二十四节气,各有饮食养生之法。,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第一届国医大师 > 程莘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