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着女儿过大江
女儿四岁的时候,一天晚上,我半夜醒来,突然发现她一直在流鼻血,将枕头都染红了。我们吓坏了,赶忙用药棉塞住她的鼻孔,让她向后仰着,用冷水拍她的后颈窝,好不容易将血止住。天亮以后,到医院检查,才知道她患有血小板减少的毛病。
现在说起来,血小板减少是许多人都有的常见病,治疗手段也很多,算不上什么大毛病。可是那个时候,电视上正在播放一部日本连续剧《血疑》,即便街谈巷议中,也是“谈血色变”。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我和妻的心情可想而知。
寻访专家
我们开始为女儿治病奔波的历程。
一次又一次跑儿童医院,一次又一次验血。过去女儿打针都是要哭的,现在一次又一次地手指采血,她都不哭了。只是在医生拿着针头准备采血的时候,她总是对医生说:“阿姨,轻一点,好吗?”女儿的请求使得所有的医生听了心里都颤颤的,她们也笑着说:“好,阿姨一定轻轻的。”然后,就表扬她,“好勇敢啊。”
每次验完血,女儿总是要问我:“爸爸,我的血小板又多了吗?”我马上说:“啊,多了,多了。因为你勇敢,而且,你的心肠很好,血小板都喜欢你,就都回来了。”
女儿奇怪地问:“那它们以前到哪儿去了呢?”我说:“它们很贪玩啊,就像调皮的男孩子,一跑出去,就忘记回来。”女儿问:“它们晚上也不回来吗?那它们到哪儿睡觉呢?”
是啊,那些调皮的血小板,它们晚上在哪儿睡觉呢?望着女儿天真无邪的双眼,我的心也颤颤的。
血小板真是很调皮啊,虽然女儿惦记着它们晚上有没有地方睡觉,可它们仍然非常贪玩。女儿的血小板上升得很慢,流鼻血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非常焦急,到处打听治疗血小板减少的专家。有一天,妻在语文教研组谈起女儿的病情,说是许多人介绍,武汉有一位老中医,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的专家,非常有名望,可惜后来被打成右派,不知到哪里去了。妻叹了一口气说,要是能找到这位老中医就好了。
这时,语文教研组组长肖老师默默地走过来:“易老师,你真的要找他吗?”
妻说:“唉,我到处在打听他啊。”
肖老师说:“不用打听了,他就是我父亲。”
世界上许多事情就是这么巧。
放弃一切
肖老先生住在武昌杨园乡下。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尚未通车的比较偏远的郊区。那时武汉还没有修建长江二桥,到肖老先生家求医,得乘船过江,然后乘车,然后还要走好远一段路。我们带着礼物,扛着女儿,坐车,然后乘船过江,再坐车,然后再步行。女儿总是心疼我,见我扛累了,就说:“爸爸,我下來走一下。”走累了,我就再抱着或者扛着,就这么慢慢地朝前走,朝前走。
隐居乡下的肖老先生那时是个老百姓,没有处方权。不过,慕名前来找他的人太多,附近的医院就与他达成默契,他开方子,但是患者必须到附近的医院去抓药。
肖老先生果然不同凡响。他开的方子,有些药附近医院还没有,得到汉口的大药房去配。一周的药,得要一二十块钱,几乎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当时,我们的工资每月才三十多块钱。除了中药,还要觅花生衣,还要随时准备“三圆汤”,即桂网、红枣、莲子米熬汤,作为食疗补养。我们的经济状况也许是一条小溪,但是,我们对女儿的爱,我们迫切希望女儿康健的渴望,却是深深的海洋。
那时我刚刚从远郊中学调到区政府当秘书,整个区教育战线只上调了两个干部。那时正是培养“第三梯队”的时代,我却辜负了领导的信任,坚决要求调到汉口,调到离家近的单位工作。我情愿放弃一切,可是,我不能放弃对女儿的责任。我要经常扛着女儿过大江啊。
那时我爱喝酒,可以一口气“吹”一瓶酒。但我不再喝瓶装酒了,我喝一毛钱一两的散酒,喝一斤散酒,可以节约三毛五分钱。
爱的延续
那时我们住在一间十平方米的蜗居里,没有条件写作。我晚上写作爱抽烟,可是我不能让女儿在烟雾缭绕的房间里睡眠,我怕烟雾惊扰了那些宝贵的血小板。于是,我找一位朋友借了一间房,每天晚上,我提着一瓶开水,走啊,走啊,走到那间临街的小房里,通宵写作。
我的许多有影响的短篇小说,主要是儿童文学,都是在借来的小房里写成的。那时我每天都充满创作激情。但是,我应该承认,在那个千字十五元的时代,我希望有更多的稿费来为女儿治病,也是促使我通宵写作的动力。
一次又一次地扛着女儿在长江上往返。
一次又一次在希望与渴望的波涛上起伏。
春去秋来,梅花又开,一年过去了,又一年过去。女儿的病一天天地好起来,她的血小板终于升到十二万,升到正常的状况,升到可以像正常的孩子们一样上学的健康状况。
我知道,我们为女儿治病的经历也许不值一提。我知道,普天下的父亲和母亲们,有谁没有为孩子治病而操心着急呢?譬如我,只要一想起我母亲,首先想起的,就是我生病的时候,她总是通宵不眠地守候在我床前。常常是在半夜的时候,我感受到母亲温热的吻。母亲在我高烧的时候不断吻我的额头,是在用她的嘴唇当温度计,看我的烧退了没有。那时我甚至希望生一点点小病,因为这样可以得到母亲更多的爱和吻,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
幼小生命的成长,是需要格外小心呵护的。如果说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一种延续,那么,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是不是对自己正在延续的生命的一种关心与爱护呢?, 百拇医药(董宏猷)
现在说起来,血小板减少是许多人都有的常见病,治疗手段也很多,算不上什么大毛病。可是那个时候,电视上正在播放一部日本连续剧《血疑》,即便街谈巷议中,也是“谈血色变”。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我和妻的心情可想而知。
寻访专家
我们开始为女儿治病奔波的历程。
一次又一次跑儿童医院,一次又一次验血。过去女儿打针都是要哭的,现在一次又一次地手指采血,她都不哭了。只是在医生拿着针头准备采血的时候,她总是对医生说:“阿姨,轻一点,好吗?”女儿的请求使得所有的医生听了心里都颤颤的,她们也笑着说:“好,阿姨一定轻轻的。”然后,就表扬她,“好勇敢啊。”
每次验完血,女儿总是要问我:“爸爸,我的血小板又多了吗?”我马上说:“啊,多了,多了。因为你勇敢,而且,你的心肠很好,血小板都喜欢你,就都回来了。”
女儿奇怪地问:“那它们以前到哪儿去了呢?”我说:“它们很贪玩啊,就像调皮的男孩子,一跑出去,就忘记回来。”女儿问:“它们晚上也不回来吗?那它们到哪儿睡觉呢?”
是啊,那些调皮的血小板,它们晚上在哪儿睡觉呢?望着女儿天真无邪的双眼,我的心也颤颤的。
血小板真是很调皮啊,虽然女儿惦记着它们晚上有没有地方睡觉,可它们仍然非常贪玩。女儿的血小板上升得很慢,流鼻血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非常焦急,到处打听治疗血小板减少的专家。有一天,妻在语文教研组谈起女儿的病情,说是许多人介绍,武汉有一位老中医,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的专家,非常有名望,可惜后来被打成右派,不知到哪里去了。妻叹了一口气说,要是能找到这位老中医就好了。
这时,语文教研组组长肖老师默默地走过来:“易老师,你真的要找他吗?”
妻说:“唉,我到处在打听他啊。”
肖老师说:“不用打听了,他就是我父亲。”
世界上许多事情就是这么巧。
放弃一切
肖老先生住在武昌杨园乡下。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尚未通车的比较偏远的郊区。那时武汉还没有修建长江二桥,到肖老先生家求医,得乘船过江,然后乘车,然后还要走好远一段路。我们带着礼物,扛着女儿,坐车,然后乘船过江,再坐车,然后再步行。女儿总是心疼我,见我扛累了,就说:“爸爸,我下來走一下。”走累了,我就再抱着或者扛着,就这么慢慢地朝前走,朝前走。
隐居乡下的肖老先生那时是个老百姓,没有处方权。不过,慕名前来找他的人太多,附近的医院就与他达成默契,他开方子,但是患者必须到附近的医院去抓药。
肖老先生果然不同凡响。他开的方子,有些药附近医院还没有,得到汉口的大药房去配。一周的药,得要一二十块钱,几乎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当时,我们的工资每月才三十多块钱。除了中药,还要觅花生衣,还要随时准备“三圆汤”,即桂网、红枣、莲子米熬汤,作为食疗补养。我们的经济状况也许是一条小溪,但是,我们对女儿的爱,我们迫切希望女儿康健的渴望,却是深深的海洋。
那时我刚刚从远郊中学调到区政府当秘书,整个区教育战线只上调了两个干部。那时正是培养“第三梯队”的时代,我却辜负了领导的信任,坚决要求调到汉口,调到离家近的单位工作。我情愿放弃一切,可是,我不能放弃对女儿的责任。我要经常扛着女儿过大江啊。
那时我爱喝酒,可以一口气“吹”一瓶酒。但我不再喝瓶装酒了,我喝一毛钱一两的散酒,喝一斤散酒,可以节约三毛五分钱。
爱的延续
那时我们住在一间十平方米的蜗居里,没有条件写作。我晚上写作爱抽烟,可是我不能让女儿在烟雾缭绕的房间里睡眠,我怕烟雾惊扰了那些宝贵的血小板。于是,我找一位朋友借了一间房,每天晚上,我提着一瓶开水,走啊,走啊,走到那间临街的小房里,通宵写作。
我的许多有影响的短篇小说,主要是儿童文学,都是在借来的小房里写成的。那时我每天都充满创作激情。但是,我应该承认,在那个千字十五元的时代,我希望有更多的稿费来为女儿治病,也是促使我通宵写作的动力。
一次又一次地扛着女儿在长江上往返。
一次又一次在希望与渴望的波涛上起伏。
春去秋来,梅花又开,一年过去了,又一年过去。女儿的病一天天地好起来,她的血小板终于升到十二万,升到正常的状况,升到可以像正常的孩子们一样上学的健康状况。
我知道,我们为女儿治病的经历也许不值一提。我知道,普天下的父亲和母亲们,有谁没有为孩子治病而操心着急呢?譬如我,只要一想起我母亲,首先想起的,就是我生病的时候,她总是通宵不眠地守候在我床前。常常是在半夜的时候,我感受到母亲温热的吻。母亲在我高烧的时候不断吻我的额头,是在用她的嘴唇当温度计,看我的烧退了没有。那时我甚至希望生一点点小病,因为这样可以得到母亲更多的爱和吻,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
幼小生命的成长,是需要格外小心呵护的。如果说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一种延续,那么,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是不是对自己正在延续的生命的一种关心与爱护呢?, 百拇医药(董宏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