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4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973770
溃疡性结肠炎的穴位埋线治疗(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2014年第3期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治愈难度大,愈后易复发,甚至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而穴位埋线疗法作为现代科学方法与传统针灸理论相结合的疗法,可多系统,多层次、多环节调理免疫功能,不失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埋线疗法具有疗效好、费用低、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等诸多优点,值得大家在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穴位埋线疗法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076-0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治愈难度大,愈后易复发,甚至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1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

    1.1 中医对其认识: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西医病名,中医学并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学“痢疾”、“便血”、“肠风”、“肠癖”、“滞下”等范畴。病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血瘀肠络等,病机:湿邪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素问》曰“湿胜则濡泄。”《难经》曰“湿多成五泄。”热邪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因此,湿热内蕴是本病发病的最主要的病机,而脾肾虚衰则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必然转归,所以溃结病机演变过程主要有三个典型时期,即初发期为湿热蕴积大肠(湿热证)一慢性间歇发作期为脾虚湿热并存(虚实夹杂)一慢性持续严重期为脾肾气血俱亏(虚证)。总而言之,脾虚湿胜是本病发病关键,故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

    1.2 现代医学对其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此病的发生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饮食过敏,精神等因素有关。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肠粘膜出现水肿,糜烂、溃疡和出血,少数可波及整个结肠病人主要表现为慢性的,轻、中度腹泻。有的表现大便次数增多,而粪便仍成形,也有的每日次数不等的稀便、粘液便和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感,重者伴发热、消瘦,少数患者可有癌变,肠狭窄、肠穿孔、愎膜炎、结肠周围脓肿等并发症。病程缓慢,常反复发作。

    2 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2.1 机理: 穴位埋线是在《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久留之”理论指导下,结合了传统的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工具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其与古代的针灸疗法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的持续刺激作用来疏通经络、调和脏腑气血,达到阴平阳秘、邪去正复、防治疾病的目的。实验证实:一方面由于埋线的机械刺激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温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另一方面由于羊肠线为异体蛋白,将它埋植于机体内,如异种组织移植,其中的抗原可使淋巴组织致敏,致敏细胞又配合体液中的抗体,巨嗜细胞等反应来破坏、软化、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变为多肽,氨基酸等,最后被吞噬吸收,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这些抗原刺激对穴位产生的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甚至出现全身反应,从而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1]。二者结合可促使血液循环加快,增加肠蠕动,改善和修复肠粘膜,缓解结肠充血水肿,减少细胞浸润,促进溃疡愈合。

    埋线疗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割治疗法,也包括了机体组织损伤后的作用效应和留针、埋针反应,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2],因此形成了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张景岳释曰:“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因结之邪不能散也”。采用穴位埋线疗法,也充分体现了《内经》中“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治疗思想。

    选穴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选用上巨虚、大肠俞、天枢、足三里、脾俞、肾俞。上巨虚为大肠经的下合穴。天枢为大肠的募穴,《难经。六十七难》说:“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说明六脏病症多取募穴治疗,故临床上天枢是治疗肠道疾患的要穴。大肠俞是大肠的背俞穴。《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病在阳”等,故临床上大肠俞也是治疗大肠腑疾的另一重要穴位。俞、募穴相互配合使用是临床上的常用的、重要的一种配穴方法,又名“腹背阴阳配穴法”,《灵枢。官针》所指:“偶刺法”以及“募俞配穴法”等,此法可振奋大肠腑气,以达止痛止泻目的。足三里穴可温中散寒、宣通气机、健脾和胃,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历来被用作强壮穴之一。取足三里能调整胃肠,恢复运化和传导功能。现代实验研究证实针刺足三里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近年来报道,针灸足三里穴对胃泌素、胃动素有良性调节功效[3、4],从而既能治脾胃病,又可加强全身的气血运行,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促使全身气血运行,起到调理和增强胃肠运化功能作用,外可使机体表现为体重的恢复,内可充脏腑,表现为各器官及各系统器质性正向转变,使脾、胸腺重量增加等。有研究表明“足三里”、“上巨虚”两穴具有调节免疫和胃肠肌运动,改善肠血流,促进病变组织新生,修复溃疡的作用[5]。

    2.3 操作: 将市售1-0或2-0可吸收性外科缝线(无菌铬制医疗用羊肠线)分别浸泡于75 %酒精内备用,临用前再以生理盐水浸泡至软,以利于吸收。除特别瘦弱者用2-0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外,其他患者均用1-0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埋植。患者取仰(俯)卧位,穴位严格消毒后,用1%利多卡因局麻,再用一次性埋线器将羊肠线双股约4cm埋人上述穴位(深达肌层),局部以无菌敷料包扎。足三里使用12号硬膜外穿刺针刺入约5cm,将羊肠线约4cm放入针管,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置入穴位。治疗后3天之内每日用安尔碘消毒针眼1次。 (巫加 曹暂剑 尹同川 庞晓健)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