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4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972512
“L”型骨块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中的一例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2014年第5期
     【摘要】目的:探讨新术式改进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方法:在髋关节切开复位,转子下旋转短缩内翻截骨,髋臼成形时,将所截取的股骨骨块修整成“L”形,填塞于髂骨截骨处。结果:髋臼包容度增加,髋关节活动稳定。结论:“L”形骨块能够增加髋臼包容度,减少术后再脱位。

    【关键词】“L”形骨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包容度

    【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074-01

    【病历】患儿万哲,男,9岁,因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右侧术后半年收入我院小儿骨科病区,入院时患儿神志清,精神可,无咳嗽咳痰,胸部及腹部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查体:双侧臀纹不对称,双下肢不等长,双侧髋关节活动范围正常。Allis征(+),Trendelenburg征(+)。X线示:左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左侧髋臼发育不良,左侧髋臼指数约35度,左侧颈干角140度。右侧成术后状态,股骨近端见内固定物寄留。右髋臼包容良好,头臼关系正常。右侧Shenton线连续,左侧Shenton线不连续。

    【治疗】手术治疗:1关节囊显露与切开:麻醉成功后,患肢垫高,取左侧髂骨前外侧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沿缝匠肌、阔筋膜张肌间隙进入,显露股直肌,再沿髂骨嵴切开扩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大肌止点,紧贴髂骨翼表面做骨膜下剥离,纱布填塞止血。切开分离股直肌,在股直肌深面关节囊表面注意分离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进行结扎,部分切开关节囊见股骨头向前外侧呈半脱位状态。2转子下旋转短缩内翻截骨:保持下肢内旋位,取股骨外侧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于外侧切开深筋膜,切开股外侧肌,显露股骨大粗隆及股骨近端,做骨膜下剥离,选6孔钢板,使近端贴于大粗隆下缘股骨外侧,于近端第2、3孔各钻入一枚皮质骨螺钉,再取一枚松质骨螺钉钉入近端钉孔固定钢板。用两枚直径15克氏针垂直钻入股骨近端冠状面,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于钢板与股骨外侧缘弧度的顶点处垂直骨干截断股骨近端,再取截骨远端由内下向外上斜行截取长约25cm骨块。以两枚克氏针为准,使远截骨端外旋30度以纠正过大的前倾角,内翻约25度,先用考克钳暂时夹持钢板及近截骨端拧紧近端两枚螺钉,再于钢板远端打入两枚皮质骨钉,注意保持旋转角度,使钢板紧贴骨面拧紧螺钉,以纠正颈干角。3髋臼成形:沿髂骨翼表面向髋臼上沿约1cm左右处用骨凿向后凿开骨质,向后弧形保持前高后低,注意避免损伤“Y”形软骨,轻轻向下向前外翻转,将刚才所截股骨骨块修整为“L”形塞于凿开的髋臼上沿。再次复位髋关节,屈曲旋转髋关节见无脱位,髋臼包容度良好。4术后予以髋人字肢具外固定。

    【讨论】在髋臼成形时,放置“L”形骨块和以往放置普通骨块相比,针对髋臼缺损,变形的患儿,更能够增大或补充完善髋臼,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从而加强了髋关节的稳定性,有利于预防和延缓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以及减少术后再脱位的可能。 (王猛 刘复奇 薛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