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用于再次剖宫产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6--01
剖宫产是目前产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分娩方式,有效解决了头盆不称、胎位异常、脐带脱垂等因素导致的难产问题,以及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高危产科合并症,有效保障了分娩期间产妇及围生儿的安全[1]。不过,相较于阴道分娩,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剖宫产瘢痕妊娠,而且,再次妊娠后,通常还需要再次行剖宫产手术。此次试验在再次剖宫产中应用了再次剖宫产,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试验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以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再次剖宫产产妇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采用掷币随机法,将之分为两组,各55例。患者基本资料为:①观察组。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0岁、38岁,中位数年龄(28.70±4.13)岁;孕周为36至42周,平均孕周为(38.97±0.47)周;②对照组。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1岁、39岁,中位数年龄(29.02±3.95)岁;孕周为36至42周,平均孕周为(39.13±0.50)周。根据上述信息可知,从基本资料上看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研究对比的价值。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既往有剖宫产史,再次行剖宫产手术,产前各项检查均显示正常;②此次试验计划上交至医学伦理委员会后,通过审批,并在其监理下进行,产妇及家属知悉实验内容后自愿参加,已签署知情同意书[2]。
(2)排除标准:①妊娠合并有子宫肌瘤等生殖系统病变者;②手术禁忌症者。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腹膜外剖宫产术式,先将原有的剖宫产切口瘢痕切除,然后剪开腹直肌前鞘筋膜,从左侧入路,采用腹膜外手指分离法,游离粘连部位,分离膀胱前和腹横筋膜,食指探入膀胱顶左侧脂肪堆积部位,钝性分离直至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充分暴露,再将膀胱往右下侧推离,使腹膜与右侧距离为8cm。随后,在腹膜外反折下0.5cm的子宫下段处,做一弧形切口,打开子宫、臀位或头位将胎儿及胎盘取出,应用可吸收线连续单层缝合子宫,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膜外间隙,缝合1针,固定住膀胱,使其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再缝合2-3针,恢复腹直肌解剖结构,再使用可吸收线依次缝合前鞘筋膜及皮肤等。
对照组采用腹膜内剖宫产术式,采用与观察组相同的方式切除剖宫产瘢痕、剪开筋膜,再撑开腹肌,对腹腔内粘连部位作分离、结扎处理,于子宫下段瘢痕处做一1cm弧形切口,头位或臀位取出胎儿、胎盘,可吸收线缝合子宫切口,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再依次缝合相关组织。
1.4 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发生肠胃反应、应用镇痛剂的例数,计算百分比,记录产后病率。对比上述临床指标,评价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用于再次剖宫产的临床效果。
1.5 统计学分析
此次试验所记录的基础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百分率(%),组间对比方式为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组间对比方式为t检验,若计算得到P<0.05的结果,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在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上,观察组数值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在肠胃反应发生率、镇痛剂使用率及产后病率上,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时,为了保障母婴安全,通常會继续选择剖宫产这一分娩方式,可选术式有腹膜内剖宫产术式和腹膜外剖宫产术式[3]。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由于无需进入腹腔操作,可减少对于腹腔内脏器的损伤,对于产妇生理内环境造成的干扰较小,因此手术引起的生理应激也较轻微,术后产妇生理机能可迅速恢复。
此次试验中,对照组采用腹膜内剖宫产术式,观察组采用腹膜外剖宫产术式,各项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用于再次剖宫产,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值得采纳应用。
参考文献
刘秋力.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用于再次剖宫产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1):94.
于云,张前兵,欧阳仁堂,姜霞,黄芬平,胡志英.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用于再次剖宫产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6,24(01):33-35.
郝淑莲,史爱淮.改良式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01):42-43. (王秀萍)
剖宫产是目前产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分娩方式,有效解决了头盆不称、胎位异常、脐带脱垂等因素导致的难产问题,以及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高危产科合并症,有效保障了分娩期间产妇及围生儿的安全[1]。不过,相较于阴道分娩,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剖宫产瘢痕妊娠,而且,再次妊娠后,通常还需要再次行剖宫产手术。此次试验在再次剖宫产中应用了再次剖宫产,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试验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以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再次剖宫产产妇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采用掷币随机法,将之分为两组,各55例。患者基本资料为:①观察组。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0岁、38岁,中位数年龄(28.70±4.13)岁;孕周为36至42周,平均孕周为(38.97±0.47)周;②对照组。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1岁、39岁,中位数年龄(29.02±3.95)岁;孕周为36至42周,平均孕周为(39.13±0.50)周。根据上述信息可知,从基本资料上看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研究对比的价值。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既往有剖宫产史,再次行剖宫产手术,产前各项检查均显示正常;②此次试验计划上交至医学伦理委员会后,通过审批,并在其监理下进行,产妇及家属知悉实验内容后自愿参加,已签署知情同意书[2]。
(2)排除标准:①妊娠合并有子宫肌瘤等生殖系统病变者;②手术禁忌症者。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腹膜外剖宫产术式,先将原有的剖宫产切口瘢痕切除,然后剪开腹直肌前鞘筋膜,从左侧入路,采用腹膜外手指分离法,游离粘连部位,分离膀胱前和腹横筋膜,食指探入膀胱顶左侧脂肪堆积部位,钝性分离直至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充分暴露,再将膀胱往右下侧推离,使腹膜与右侧距离为8cm。随后,在腹膜外反折下0.5cm的子宫下段处,做一弧形切口,打开子宫、臀位或头位将胎儿及胎盘取出,应用可吸收线连续单层缝合子宫,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膜外间隙,缝合1针,固定住膀胱,使其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再缝合2-3针,恢复腹直肌解剖结构,再使用可吸收线依次缝合前鞘筋膜及皮肤等。
对照组采用腹膜内剖宫产术式,采用与观察组相同的方式切除剖宫产瘢痕、剪开筋膜,再撑开腹肌,对腹腔内粘连部位作分离、结扎处理,于子宫下段瘢痕处做一1cm弧形切口,头位或臀位取出胎儿、胎盘,可吸收线缝合子宫切口,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再依次缝合相关组织。
1.4 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发生肠胃反应、应用镇痛剂的例数,计算百分比,记录产后病率。对比上述临床指标,评价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用于再次剖宫产的临床效果。
1.5 统计学分析
此次试验所记录的基础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百分率(%),组间对比方式为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组间对比方式为t检验,若计算得到P<0.05的结果,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在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上,观察组数值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在肠胃反应发生率、镇痛剂使用率及产后病率上,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时,为了保障母婴安全,通常會继续选择剖宫产这一分娩方式,可选术式有腹膜内剖宫产术式和腹膜外剖宫产术式[3]。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由于无需进入腹腔操作,可减少对于腹腔内脏器的损伤,对于产妇生理内环境造成的干扰较小,因此手术引起的生理应激也较轻微,术后产妇生理机能可迅速恢复。
此次试验中,对照组采用腹膜内剖宫产术式,观察组采用腹膜外剖宫产术式,各项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用于再次剖宫产,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值得采纳应用。
参考文献
刘秋力.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用于再次剖宫产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1):94.
于云,张前兵,欧阳仁堂,姜霞,黄芬平,胡志英.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用于再次剖宫产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6,24(01):33-35.
郝淑莲,史爱淮.改良式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01):42-43. (王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