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8年第7期
编号:13293009
山西的黄芪的炮制历史沿革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第7期
     【中图分类号】R2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2

    黄芪又称绵芪,始载于我国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内,多产于我国黑龙江、甘肃、山西、内蒙古等地区。迄今为止我国中药中黄芪使用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性微温、味甘,具有收敛生肌、脱毒排脓、利尿、补气固表等作用,归脾、肺两经。历代医学家在黄芪用药中,均对其炮制工艺非常注重。黄芪炮制方法众多,例如:去芦、酥制、醋制、蒸制、煮制、酒制、盐制、炒制、炙制、切制及辅药汁制等[1]。本文,通过对古今黄芪炮制文献进行查阅,并结合实际经验,归纳其炮制历史沿革,以期发扬、继承黄芪炮制经验,其炮制提供理论依据,报道如下。

    1 黄芪炮制历史沿革

    黄芪作为常用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但仅针对黄芪药性、功能等记载,并未对其炮制方法做出介绍论述。对于黄芪炮制方法首次出现在南北朝《雷公炮炙论》中,指出“须去头上皱皮,蒸半天,手劈令细,剉用”[1]。黄芪炮制方法在宋代被快速发展,加热制法、炒制、蒸制等传统炮制方法上,涌现出大量根据不同敷料的炮制方法,例如乳、姜汁、酒、盐、蜜等。宋代始载有盐制法,例如:盐蜜水涂炙、盐水拌炒、盐水浸焙等;蜜制法如:蜜蒸、蜜水拌炒、蜜炒、蜜炙等,此外还有炒制法、酒制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