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受年长、劳损或拉伤等因素影响,患者腰部发生明显变化,且椎间盘出现病理改变,表现为髓核凸显、纤维环破损等情况,对血管和神经根造成严重刺激,患者腰椎活动受限且痛感明显,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如何有效缓解患者病症,根除病因日渐成为临床研究关注的重点[1]。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其中经皮椎间孔镜术效果理想且安全性较高。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经皮椎间孔镜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8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8例。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34-52岁,平均(43.13±1.89)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79±0.54)年;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32-52岁,平均(42.46±2.33)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4.21±0.39)年。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设置切口,具體以病变椎间隙为中心,长度为3-5cm,选取髓核突出一侧,沿着棘突骨面进行分离,到达椎板间隙上下缘为止,进行椎板开窗,保证突出髓核团显露,将其摘除,常规检查无误后放置引流管,将切口缝合;观察组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行局部麻醉,具体为止选择在病变椎间隙距离棘突旁8cm位置,行常规消毒铺巾,透视下进行椎间盘中央穿刺,注入造影剂2-3ml,设置0.5cm长度皮肤切口,行逐层扩张,随后在椎间盘内置入椎间孔镜工作套管,随后探查突出变形髓核组织,将其摘除,缝合切口后结束手术。
1.3 观察指标 术中出血量、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具体使用VAS量表[2],0-10分评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体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和腰椎不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 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量较少,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3%明显低于对照组13.15%,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较为常见,是诱发腰痛的主要原因,患者腰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如何缓解患者腰痛,恢复腰椎功能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量较少,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3%明显低于对照组13.15%,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选择患者腰椎后路,在此行纵切口入路,切口较长,且操作过程中会伤及椎旁肌肉,术中出血量较大,且易出现粘连情况[3-4]。而经皮椎间孔镜术可在局部麻醉状态下进行,切口长度仅为0.5cm左右,在最大程度上缓解了疼痛情况,并且手术操作中不会对脊柱后方结构、椎旁肌造成破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操作安全。
综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效果理想,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推荐推广。
参考文献
丁伟国, 徐卫星, 卢笛,等. 经皮椎间孔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 2016, 22(4):43-48.
禤天航, 刘效仿, 曹正霖,等.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31(9):972-974.
苏建成, 包杰, 曾月东,等.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 实用骨科杂志, 2016, 22(3):261-264.
余伟宏, 邓锐斌. 经皮椎间孔镜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7, 14(28):58-62. (邸进军 甄雪坤 王冲 王建双)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受年长、劳损或拉伤等因素影响,患者腰部发生明显变化,且椎间盘出现病理改变,表现为髓核凸显、纤维环破损等情况,对血管和神经根造成严重刺激,患者腰椎活动受限且痛感明显,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如何有效缓解患者病症,根除病因日渐成为临床研究关注的重点[1]。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其中经皮椎间孔镜术效果理想且安全性较高。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经皮椎间孔镜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8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8例。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34-52岁,平均(43.13±1.89)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79±0.54)年;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32-52岁,平均(42.46±2.33)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4.21±0.39)年。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设置切口,具體以病变椎间隙为中心,长度为3-5cm,选取髓核突出一侧,沿着棘突骨面进行分离,到达椎板间隙上下缘为止,进行椎板开窗,保证突出髓核团显露,将其摘除,常规检查无误后放置引流管,将切口缝合;观察组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行局部麻醉,具体为止选择在病变椎间隙距离棘突旁8cm位置,行常规消毒铺巾,透视下进行椎间盘中央穿刺,注入造影剂2-3ml,设置0.5cm长度皮肤切口,行逐层扩张,随后在椎间盘内置入椎间孔镜工作套管,随后探查突出变形髓核组织,将其摘除,缝合切口后结束手术。
1.3 观察指标 术中出血量、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具体使用VAS量表[2],0-10分评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体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和腰椎不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 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量较少,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3%明显低于对照组13.15%,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较为常见,是诱发腰痛的主要原因,患者腰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如何缓解患者腰痛,恢复腰椎功能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量较少,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3%明显低于对照组13.15%,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选择患者腰椎后路,在此行纵切口入路,切口较长,且操作过程中会伤及椎旁肌肉,术中出血量较大,且易出现粘连情况[3-4]。而经皮椎间孔镜术可在局部麻醉状态下进行,切口长度仅为0.5cm左右,在最大程度上缓解了疼痛情况,并且手术操作中不会对脊柱后方结构、椎旁肌造成破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操作安全。
综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效果理想,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推荐推广。
参考文献
丁伟国, 徐卫星, 卢笛,等. 经皮椎间孔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 2016, 22(4):43-48.
禤天航, 刘效仿, 曹正霖,等.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31(9):972-974.
苏建成, 包杰, 曾月东,等.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 实用骨科杂志, 2016, 22(3):261-264.
余伟宏, 邓锐斌. 经皮椎间孔镜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7, 14(28):58-62. (邸进军 甄雪坤 王冲 王建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