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8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293182
血府逐瘀汤治疗皮肤科疾病验案举隅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2018年第7期
     【中图分类号】R59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1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特色治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中。笔者在近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血瘀证在皮肤科疾病中也很是常见,皮肤科一些慢性病、疑难病在症状和体征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瘀”的表现,应用活血化瘀法,随证灵活加减,临床疗效显著。血府逐瘀汤是活血化瘀法的经典方,笔者将此方临证加减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季某,男,71岁,2016年11月21日初诊,患带状疱疹2月余,经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皮肤疱疹消退但神经疼痛未缓解,夜间痛甚,影响睡眠。查体:左侧胸背、胁肋部见片状暗褐色色素沉着,呈带状分布,触痛(+),舌黯红,少量瘀点,脉弦细。综合四诊,证属气滞血瘀,血脉瘀阻,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予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15g,川芎、生地、赤芍、柴胡、桃仁、红花、牛膝、桔梗、枳壳各10g,甘草6g,乳香、没药各6g。2016年11月28日二诊,患者疼痛减去大半,夜间可安眠,上方继服10剂后,疼痛完全消失。

    按:临床上认为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以后,其局部皮肤仍有疼痛不适,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有明显的感觉和触觉异常。中医学认为血瘀、湿热、气阴两虚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常见原因和诱因,湿热之邪外袭,壅滞肌肤,肌肤气血受阻,久病入络,经脉阻滞不通则痛。本例患者年老体弱,气血不足,循行不畅,湿热毒邪凝滞肌肤,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经治疗后湿热之邪虽退,但气血凝滞未解,积虛积瘀,疼痛不止。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止痛;柴胡疏肝,枳壳理气,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之意;牛膝、桔梗祛瘀通脉;乳香、没药活血散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养血和脉,行气止痛之效。

    2 慢性湿疹

    张某,男,51岁,2017年3月13日初诊,患慢性湿疹3年余,加重半月,伴体倦乏力,失眠,纳呆,口干不欲饮,小便短赤。经多种抗组胺药口服、糖皮质激素软膏外涂以及中药汤剂治疗,症状时有缓解,但易反复发作,皮肤奇痒难忍。查体:双下肢胫前、双手背部皮肤浸润性暗红斑疹,边缘皮肤肥厚苔藓样改变,色素沉着,左下肢、双手背部皮肤皲裂,少量出血。舌质黯红有少量瘀点,脉弦细。综合四诊,考虑阴虚血瘀,阻滞经络,血不濡肤所致,治以滋阴养血,活血化瘀通络,方药予血府逐瘀汤加味,原方加牡丹皮、白鲜皮、地肤子各9g,鸡血藤15g,同时配合外用卤米松乳膏和尿素软膏,2017年3月20日二诊,瘙痒明显改善,皮疹颜色变暗,无新发皮疹,嘱继服上方。2017年3月27日三诊,皮肤肥厚变薄,皲裂消退,皮肤较前润泽,偶有瘙痒,夜眠安,嘱停用卤米松软膏,上方加三棱、莪术各5g继服,两月后皮疹基本消退,瘙痒消失。

    按: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干癣候》中记载:“干癣但有轮廓,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若其风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沉入深,故无汁为干癣。”文中提到的“癣”即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的湿疹。湿疹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淤积日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失去濡养,干枯粗糙,如鳞甲交错之状,为血瘀之象。本例患者湿疹迁延不愈,外邪化燥伤阴,暗耗心血,阴虚血瘀,阻滞经络,生风生燥,血不濡肤,皮肤肥厚皲裂。对症予血府逐瘀汤,一可开气血之闭,有利于湿热毒邪的化解;二可活血止痒,血行风自灭。加牡丹皮清热活血,凉血散瘀;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祛风;地肤子祛风止痒;三棱、莪术加强活血化瘀之效。诸药合用,凉血消风,清热利湿,活血通络,诸症得消。

    3 扁平疣

    宋某,男,24岁,2017年4月6日初诊,面部扁平疣半年余,查体见额部、两颊、下颌部密布的小米至绿豆大小、淡褐色扁平丘疹,舌黯红伴有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弦涩。结合四诊,考虑为风热之邪搏结,气血瘀滞。治以祛风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药予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原方加板兰根、马齿苋各30g,生牡蛎、珍珠母各15g口服,同时将煎出的汤剂外涂,用纱布蘸取药液轻擦皮损部位,以局部皮肤微微发红,自觉微热为度,每日三次。2017年4月20日二诊,大部分皮疹明显缩小,颜色变淡,继予上方治疗,6周后全部皮疹消退。

    按:扁平疣归属于中医学“扁瘊”、“流疮”的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风热外侵、毒邪凝滞、肝郁气结,日久导致气血凝滞。本案中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四物汤补益气血,调畅血脉;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板兰根、马齿苋加强清热解毒之功;生牡蛎、珍珠母平肝熄风,加强软坚散结之效。诸药合用,共奏解毒祛风,活血化瘀散结之效。在临床上,若皮损色红,瘙痒不适可加蝉衣、僵蚕、牡丹皮;若发病与情绪关系密切可加郁金、夏枯草;若久治不愈可加海藻、昆布;女性患者伴月经不调者可加益母草、香附。

    小结:血府逐瘀汤是活血化瘀法的代表方剂,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之证[1]。在本方"血府"是指"胸中",后世根据《素问》:"脉者,血之府也",以及“异病同治”的原则,认为凡血脉瘀阻之病证,均可守活血化瘀法以进退,仿血府逐瘀汤以出入,在原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舒张血管,增加缺血器官血流量,保护心肌细胞,防止血管重构等多种药理作用[2]。目前血府逐瘀汤广泛的应用于中医药现代临床中,关于其治疗各科疾病瘀血阻络证的报导也屡见不鲜,临床疗效颇佳。皮肤科疾病中常可见皮肤紫斑、黑斑、色素沉着及减退、增生肥厚、皲裂、结节、赘生物以及麻木、疼痛等,伴见舌质紫黯,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均为血瘀之象,根据中医“异病同治”原则,殊病同归,治疗上均可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可首选血府逐瘀汤。在临床应用中值得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我们在临床应用中应避免单纯逐“瘀”,注意血瘀与气、精、津液的关系,以及与脏腑之间的联系,酌情使用和血化瘀法、行气活血法、解毒活血法、凉血活血法、泄热通瘀法等,实际应用中必须根据具体病情,细审其证,详辩其病,临证加减,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3]。综上所述,活血化瘀法及血府逐瘀汤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值得关注和推广,以期为皮肤科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朱仁康.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张璐,李焕娟,许舒娅,等.血府逐瘀汤的化学成分及现代应用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学术年会,2014

    蒋森.血瘀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王建超 彭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