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8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293210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2018年第7期
     【中图分类号】R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2

    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守治疗无效的腰间盘突出症开始逐步引入,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PTED),且经临床实践证明,此技术临床价值较高。为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积极采用此技术,并取得良好療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治疗的腰间盘突出患者70例,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为(48.5±5.4)岁,病程3~21个月,平均(11.3±2.5)个月。突出节段:单节段63例,其中L3~49例子,L4~537例,L5~S117例;双节段7例,均为L4~5和L5~S1。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2组在年龄、性别、突出节段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有患处放射性腰疼,检查时患侧下肢感觉减退,膝反射、跟腱反射减弱;经MRI、CT检查,显示腰间盘突出或脱出,无骨性椎管狭窄,无腰椎不稳。

    1.3 治疗方法 通过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方式,对照组中采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术前进行局部麻醉,采用德国脊柱椎间孔内镜系统和美国低温消融射频机,准备好亚甲蓝、3000ml生理盐水灌洗液后展开手术。(1)体位与穿刺点选择:选择取患者俯卧折刀位,腹部悬空,以扩张穿刺区面积、促使椎间隙后侧张开;标记棘突正中线、髂骨轮廓线及椎间盘平行线。(2)穿刺:X线透视下确定并标记出病变椎间隙体表投影;取椎间盘水平线及脊柱后正中线位置,在其侧12~13cm处进针,在进针点延伸向病变椎间孔纤维环外缘位置,以1%多卡因进行逐层浸润麻醉。与躯干矢状面呈10~20°角插入穿刺针,穿刺针经侧口放肌肉群刺入至病变间隙纤维环位置;透视下显示,18号针正位处于同侧椎间隙上关节突外侧边缘,穿刺针的侧位在椎间隙后1/6处。(3)置入导丝、扩张器及工作套管:待穿刺到位后,将穿刺针针芯取出,经穿刺针将导丝植入;退出穿刺针,在导丝与皮肤结合处以刀片做约为6-8mm的切口,沿导丝按照由细到粗顺序将扩张器逐级置入工作套管中;并在C型臂x先透视下更加明确套管进入长度,在扩张器植入过程中,若受关节突阻挡,则要用环钻环切在病变椎间隙处、患侧下位椎体上关节突肩部位进行椎间孔成型操作,但要注意,在进行环钻时要逆时针旋转,避免产生组织损伤,环切深度要控制在椎间孔内口,避免进入椎管,造成神经根、硬膜囊损伤。(4)染色:待工作套管到位后,插入椎间孔镜,并以0.9%氯化钠溶液清洗,观察髓核与纤维环,再次将穿刺针置入髓核内,注射亚甲蓝进行髓核染色。(5)摘除髓核:在椎间孔镜观察下,确定神经根、髓核及硬膜囊的位置,用髓核钳将髓核分次取出。在摘除髓核后,将椎间孔镜缓慢退出,仔细寻找行走神经、出口神经根,将神经根周围染色突出组织彻底切除。冲洗残留的髓核组织,采用射频技术进行止血,在纤维环成形后将外套管拔出,修复纤维环,并缝合皮肤。(6)术后处理:术后患者绝对卧床2d,在8~10d拆线,患者在1个月内要以卧床休息为主,3个月内避免进行剧烈腰部运动,要求患者必须佩戴腰围,待3个月后进行适量运动,并进行循序渐进训练,步入正常工作与生活。

    1.4 疗效评价 随访观察3个月,对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定与优良率(参照Macnab标准,分为优、良、可与差4个等级。优: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显著缓解;良:患者术前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改善;可:患者部分术前症状改善;差:患者症状未见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正态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时间为42~98分,平均(60.5±10.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2±11.6)分;术中出血量12~25mL,平均(20.5±2.1)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9±8.7)mL;术后5~23h可下床,平均(18.6±4.2)h,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5±5.0)h;住院时间5~7d,平均(5.8±0.5)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2±1.5)d;切口长度为0.8cm,显著小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的1.8cm;无血管损伤、椎间盘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或CT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部位被完全切除或部分切除。

    2.2 VAS评分、ODI指数评定 2组患者经治疗VAS评分、ODI指数均有下降,与治疗前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治疗优良率 观察组:优27例(77.14%),良4例(11.43%),可2例(5.71%),差2例(5.71%),优良率为94.29%。对照组:优15例(42.86%),良5例(14.29%),可3例(8.57%),差12例(34.29%),优良率为65.71%。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也一直是骨科医生及研究者们研究的热点。对于其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椎板间开窗术、半椎板切除术、全椎板切除术等,由于这类手术对锥体旁肌肉和韧带组织损伤较大,并要切除部分关节突关节及椎板骨质,有可能导致脊柱稳定性破坏等风险。随诊脊柱外科的发展,微创治疗技术如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臭氧注射、胶原酶溶解术、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等为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迈出崭新一步。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基本不破坏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在Quadrant通道、椎间盘镜等众多微创治疗手段中能真正达到神经根松解减压的目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周跃.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技术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05)

    金大地,瞿东滨.腰椎间盘微创手术[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12(1) (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