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摘 要】目的:对比分析在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提供治疗服务的过程中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的患者98例,按照患者治疗意愿的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每组有49例患者,分别给予兰索拉唑和西咪替丁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比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比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止血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均明显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提供治疗的过程中,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均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中兰索拉唑的治疗效果更佳,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予以广泛的临床推广。
【关键词】西咪替丁;兰索拉唑;止血时间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1
消化性溃疡指的是发生在胃部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提供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将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和控制出血为主要的原则,因此,就应该对可以快速、有效达到上述目的的治疗药物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的患者98例,对比分析了在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提供治疗服务的过程中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的临床运用效果,实验结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的患者98例,按照患者治疗意愿的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每组有49例患者,实验组中有男28例,女21例,患者年龄在20-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7±2.9)岁,胃溃疡患者有29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15例,复合性溃疡患者有5例;对比组中有男29例,女20例,患者年龄在21-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9±3.2)岁,胃溃疡患者有2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14例,复合性溃疡患者有8例。实验组与对比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根据其临床症状和实际情况给予常规止血、输液、输血以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具体的内容如下:
1.2.1 予以实验组患者兰索拉唑治疗,治疗的方法为静脉滴注,将治疗剂量兰索拉唑溶于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100ml中,每天两次,每次的滴注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连续治疗3天。
1.2.2 对比组患者给予西咪替丁治疗,治疗的方法为静脉滴注,将治疗剂量西咪替丁溶于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100ml中,每天两次,每次的滴注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连续治疗3天。
1.3 观察指标 对实验组与对比组患者治疗效果、止血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均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为实验统计和分析提供数据基础以及保证。
疗效判定标准:患者接受治疗后溃疡消失,有一定炎性反应但是并未出现活动性出血情况为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溃疡面积减少50%以上,存在轻微出血问题为改善;患者接受治疗后溃疡面积以及出血秦光均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有效率=(显效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10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治疗效果采用百分比(%)表示,相关时间指标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运用()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应用独立样本t完成,将P<0.05作为表示数据结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比组各有49例患者,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對比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与对比组49例患者相比实验组49例患者止血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均明显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以及病情容易发生转化等特点,如果不能给予患者及时和有效的治疗,随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再出血或者是死亡等情况,得到了医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西咪替丁为常见抑酸剂,也是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常用治疗药物,但是这一药物的抑酸方式较为单一,且抑制胃酸的效果并不理想,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和目的。兰索拉唑属于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对胃酸分泌以及基础胃酸均有着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胃酸环境,从而缓解出血的问题,其抑酸效果与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西咪替丁。由此可见,兰索拉唑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理想治疗药物。在本次试验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比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比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止血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均明显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提供治疗的过程中,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均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中兰索拉唑的治疗效果更佳,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予以广泛的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周丹,许小江,张文文.兰索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04):636-638 (曹志林)
【关键词】西咪替丁;兰索拉唑;止血时间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1
消化性溃疡指的是发生在胃部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提供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将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和控制出血为主要的原则,因此,就应该对可以快速、有效达到上述目的的治疗药物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的患者98例,对比分析了在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提供治疗服务的过程中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的临床运用效果,实验结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的患者98例,按照患者治疗意愿的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每组有49例患者,实验组中有男28例,女21例,患者年龄在20-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7±2.9)岁,胃溃疡患者有29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15例,复合性溃疡患者有5例;对比组中有男29例,女20例,患者年龄在21-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9±3.2)岁,胃溃疡患者有2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14例,复合性溃疡患者有8例。实验组与对比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根据其临床症状和实际情况给予常规止血、输液、输血以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具体的内容如下:
1.2.1 予以实验组患者兰索拉唑治疗,治疗的方法为静脉滴注,将治疗剂量兰索拉唑溶于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100ml中,每天两次,每次的滴注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连续治疗3天。
1.2.2 对比组患者给予西咪替丁治疗,治疗的方法为静脉滴注,将治疗剂量西咪替丁溶于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100ml中,每天两次,每次的滴注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连续治疗3天。
1.3 观察指标 对实验组与对比组患者治疗效果、止血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均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为实验统计和分析提供数据基础以及保证。
疗效判定标准:患者接受治疗后溃疡消失,有一定炎性反应但是并未出现活动性出血情况为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溃疡面积减少50%以上,存在轻微出血问题为改善;患者接受治疗后溃疡面积以及出血秦光均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有效率=(显效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10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治疗效果采用百分比(%)表示,相关时间指标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运用()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应用独立样本t完成,将P<0.05作为表示数据结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比组各有49例患者,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對比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与对比组49例患者相比实验组49例患者止血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均明显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以及病情容易发生转化等特点,如果不能给予患者及时和有效的治疗,随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再出血或者是死亡等情况,得到了医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西咪替丁为常见抑酸剂,也是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常用治疗药物,但是这一药物的抑酸方式较为单一,且抑制胃酸的效果并不理想,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和目的。兰索拉唑属于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对胃酸分泌以及基础胃酸均有着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胃酸环境,从而缓解出血的问题,其抑酸效果与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西咪替丁。由此可见,兰索拉唑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理想治疗药物。在本次试验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比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比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止血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均明显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提供治疗的过程中,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均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中兰索拉唑的治疗效果更佳,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予以广泛的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周丹,许小江,张文文.兰索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04):636-638 (曹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