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奥司明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响
【摘 要】目的:地奥司明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响。方法:抽选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地奥司明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右踝的周径、左右腓肠肌的周径都明显减少,但观察组的效果更加明显。溶栓有效率为80%,对照组溶栓有效率为70%,观察组的溶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上腹不适、恶心等不良反应6例,发生率为20%,观察组3例,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奥司明用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有效缓解肢体肿胀、改善凝血功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地奥司明;影响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1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发生异常凝结现象,常见于骨科手术后,主要是由血流缓慢、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引起。血栓形成后,容易扩散到肢体深静脉主干,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则会引发很多严重后遗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致死致残[1]。本文就地奥司明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所有患者经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均得到确诊,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7~70岁,病程12h~15d,均属于外科手术后,患者卧床期发病,周围型22例,混合型4例,中央型4例。观察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0~71岁,病程11h~13d,均属于外科手术后,患者卧床期发病,周围型20例,混合型5例,中央型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让患者平卧,并把患肢抬高大约30°,口服阿司匹林,75mg/次,一天1次,尿激酶,8万U/次,一天2次,口服华法令钠,5mg/次,一天1次,静脉滴注15mL复方丹参注射液,一天1次,一个疗程7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地奥司明进行治疗,口服,1.0g/次,一天2次,一个疗程7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深静脉造影,溶栓效果分Ⅰ~Ⅳ级。血栓完全溶解,深静脉基本复通为Ⅰ级;血栓溶解>50%为Ⅱ级;血栓溶解<50%为Ⅲ级;血栓不溶解为Ⅳ级;溶栓有效率为(Ⅰ级+Ⅱ级)/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表示计量资料,组间计数用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有明显差异,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右踝的周径、左右腓肠肌的周径都明显减少,但观察组的效果更加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Ⅰ级18例,Ⅱ级6例,Ⅲ级5例,Ⅳ级1例;溶栓有效率为80%,对照组Ⅰ级14例,Ⅱ级7例,Ⅲ级6例,Ⅳ级3例;溶栓有效率为70%,观察组的溶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上腹不适、恶心等不良反应6例,发生率为20%,观察组3例,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长期得不到运动,深层静脉血液无法正常流动,血栓物质沉积在血管中,则发生深静脉血栓,症状为关节僵硬、肢体肿胀等。影像学检查可见下肢血栓血管条索状硬化,由于下肢肿胀导致交感神经受压迫,下肢皮肤容易出现青紫。若是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血栓体积变大,则容易发现血栓脱落,血栓脱落进入心脏、肺部静脉中,则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严重威胁患者安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主要包括: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2]。
地奥司明是一种增强静脉张力性药物和血管保护剂。对于静脉系统,地奥司明通过延长肾上腺素作用在静脉壁收缩的时间,增强静脉张力。对于微循环系统,地奥司明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增强抵抗力。对于淋巴系统,地奥司明能够增加淋巴引流速度,促进淋巴管收缩,改善淋巴回流,减轻水肿[3]。研究发现,地奥司明的不良反应少,还能够保护患者脏器,调节内循环系统。本研究结果证实,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右踝的周径、左右腓肠肌的周径都明显减少,但观察组的效果更加明显。观察组溶栓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为70%,观察组的溶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上腹不适、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为10%,对照组不良反應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总而言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再采用地奥司明进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能够保护血管、调节体内循环、减轻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溶栓有效率高,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刘毅.微粉化地奥司明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09):953-955.
李玉山.地奥司明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5,27(12):81-85.
何文.地奥司明对围术期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J].海峡药学,2016,28(08):144-146. (陈弘)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地奥司明;影响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1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发生异常凝结现象,常见于骨科手术后,主要是由血流缓慢、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引起。血栓形成后,容易扩散到肢体深静脉主干,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则会引发很多严重后遗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致死致残[1]。本文就地奥司明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所有患者经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均得到确诊,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7~70岁,病程12h~15d,均属于外科手术后,患者卧床期发病,周围型22例,混合型4例,中央型4例。观察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0~71岁,病程11h~13d,均属于外科手术后,患者卧床期发病,周围型20例,混合型5例,中央型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让患者平卧,并把患肢抬高大约30°,口服阿司匹林,75mg/次,一天1次,尿激酶,8万U/次,一天2次,口服华法令钠,5mg/次,一天1次,静脉滴注15mL复方丹参注射液,一天1次,一个疗程7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地奥司明进行治疗,口服,1.0g/次,一天2次,一个疗程7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深静脉造影,溶栓效果分Ⅰ~Ⅳ级。血栓完全溶解,深静脉基本复通为Ⅰ级;血栓溶解>50%为Ⅱ级;血栓溶解<50%为Ⅲ级;血栓不溶解为Ⅳ级;溶栓有效率为(Ⅰ级+Ⅱ级)/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表示计量资料,组间计数用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有明显差异,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右踝的周径、左右腓肠肌的周径都明显减少,但观察组的效果更加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Ⅰ级18例,Ⅱ级6例,Ⅲ级5例,Ⅳ级1例;溶栓有效率为80%,对照组Ⅰ级14例,Ⅱ级7例,Ⅲ级6例,Ⅳ级3例;溶栓有效率为70%,观察组的溶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上腹不适、恶心等不良反应6例,发生率为20%,观察组3例,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长期得不到运动,深层静脉血液无法正常流动,血栓物质沉积在血管中,则发生深静脉血栓,症状为关节僵硬、肢体肿胀等。影像学检查可见下肢血栓血管条索状硬化,由于下肢肿胀导致交感神经受压迫,下肢皮肤容易出现青紫。若是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血栓体积变大,则容易发现血栓脱落,血栓脱落进入心脏、肺部静脉中,则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严重威胁患者安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主要包括: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2]。
地奥司明是一种增强静脉张力性药物和血管保护剂。对于静脉系统,地奥司明通过延长肾上腺素作用在静脉壁收缩的时间,增强静脉张力。对于微循环系统,地奥司明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增强抵抗力。对于淋巴系统,地奥司明能够增加淋巴引流速度,促进淋巴管收缩,改善淋巴回流,减轻水肿[3]。研究发现,地奥司明的不良反应少,还能够保护患者脏器,调节内循环系统。本研究结果证实,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右踝的周径、左右腓肠肌的周径都明显减少,但观察组的效果更加明显。观察组溶栓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为70%,观察组的溶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上腹不适、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为10%,对照组不良反應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总而言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再采用地奥司明进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能够保护血管、调节体内循环、减轻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溶栓有效率高,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刘毅.微粉化地奥司明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09):953-955.
李玉山.地奥司明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5,27(12):81-85.
何文.地奥司明对围术期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J].海峡药学,2016,28(08):144-146. (陈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