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8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286331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2018年第8期
     【摘 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3例拟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胃肠道间质瘤28例,十二指肠中低分化腺癌2例,胃软斑病1例,十二指肠异位胰腺1例,平滑肌瘤1例。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CT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率为84.85%。根据本次病理检查结果,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16例发病部位为胃部,9例发病部位在小肠,结肠发病为2例,直肠发病为1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可以通过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进行诊断,这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但是仍然要注意区分不同肿瘤类型的特点,避免误诊。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X线;误诊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2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较少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通过电镜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为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进步,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的发展。通过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诊胃肠道间质瘤也成为了临床的常用手段,但是相关的文献报道并不完善。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探讨其CT诊断结果,分析误诊原因,从而提升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3例,经过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拟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并以手术切除为治疗方案,以病理结果作为对照。其中患者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分布在23-77岁,平均年龄为(45.38±11.83)岁,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部包块以及消化道出血。

    1.2 检查方法 患者需在检查前禁食8h,扫描前2h口服2%复方泛影葡胺1000ml,扫描前服用温开水500ml。采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时,患者保持仰卧位,先进行平扫后再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注射Omnipaque100ml,注射速度为3-4ml/s,层厚及层间距为5mm。在获得原始数据后,将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以及最大密度投影等处理,从而获取最终的检查结果。

    2 结果

    33例拟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胃肠道间质瘤28例,十二指肠中低分化腺癌2例,胃软斑病1例,十二指肠异位胰腺1例,平滑肌瘤1例。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CT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率为84.85%。根据本次病理检查结果,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16例發病部位为胃部,9例发病部位在小肠,结肠发病为2例,直肠发病为1例。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时由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由未分化或多潜能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的间叶源性肿瘤[1]。近年来,随着病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多数存在c-kit蛋白过度表达的现象,从而推动了胃肠道间质瘤特异性实验室诊断及分子靶向治疗的进展,也推动了影像学研究的进展。根据免疫组化的研究,c-kit蛋白为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异性标志物,大部分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表达c-kit,当c-kit缺乏20-25%而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约有1/3的患者存在PDG Rα多肽突变,并与c-kit基因突变相互独立。而c-kit阴性的肿瘤,PDG Rα的基因突变分析能发挥重要作用[2]。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胃肠道间质瘤属于胃肠道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以胃部最为常见,发病率约为50-60%,其次为小肠,发病率约为20-30%,结肠发病约占10%,食道发病率约为5%,腹腔其他部位发病率仅占5%[3]。在本次研究中,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16例发病部位为胃部,9例发病部位在小肠,结肠发病为2例,直肠发病为1例,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肠道肌层,在早期,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体积的增大,会将腔面黏膜覆盖并引起消化道出血,进而通过临床检查发现[4]。由于该类型肿瘤主要以腔外生长为主,所以,即使肿瘤较大也较少见消化道梗阻。根据胃肠道间质瘤的CT检查,该肿瘤主要以胃肠道腔外生长肿块,病理以膨胀性生长为主,压迫邻近器官和缺乏包膜。CT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偶见分叶和多发[5]。当肿瘤较大时,中心易发生多处坏死、囊变和出血。CT增强后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患者可见动脉期在肿瘤周边部位粗大的血管,呈现“抱球样”改变。

    由于CT三期增强有利于对肿瘤起源的判断,因此,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神经纤维瘤一样,具有黏膜下肿瘤特征。而通过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VR、CPR、MPR以及MIP等图像处理,能够有效显示黏膜、肌层、浆膜等结构,对于肿瘤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综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可以通过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进行诊断,这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但是仍然要注意区分不同肿瘤类型的特点,特别是小肠腺癌、淋巴瘤、其他间叶性肿瘤、软斑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胰腺等,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陈金才,于共泉,侯佩国, 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0):101-105.

    程蕊.用16排螺旋CT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20):175-176.

    罗云,王崇树.巨大胃肠间质瘤误诊肠系膜血肿1例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2):267-269.

    陈金才,于共泉,侯佩国, 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0):101-105.

    汪盛参,张绍荣,邓学文, 等.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2):83-86. (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