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药调配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常见因素(1)
【摘 要】中药调配是调剂人员根据中医师的处方将中药饮片或制剂准确调配成方剂,最终交给患者应用的过程。中药调配质量好坏会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应该高度重视[1]。本文研究了近年来在中药调配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常见因素,总结发现主要出自处方上、调剂人员处、中药饮片及患者处。
【关键词】中药调剂;临床疗效;常见因素
【中图分类号】R28.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1
中药调配过程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有较高要求的技术性,专业性。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整个过程应该谨慎严密,任何一个细节疏忽都会影响中药临床运用疗效。
1 处方上常见影响因素
1.1 别称不明 准确的处方应付是保证中医治疗疗效的重要前提[2]。我国地广物博,药草种类繁多,一种药物随地方不同而有若干别称,所以处方上出现别称屡见不鲜,如红柴(苏木),广眉尖(桂枝)等,医者用别称表示地方特色本没有什么影响,但调剂人员一旦辨别不出罕见的别称,不但影响工作效率,也容易抓错药物。恩施地区是土家族集聚区,处方上经常可见到土家族药物或地方俚语,像刺儿果(苍耳子),水剑草(石菖蒲)等一些药物若没有土家药的知识基础,临床上就很容易出现错误。
1.2 脚注不明 一些药物因产地、部位或炮制不同,作用功效差别较大。临床上开这些药物时就需要标注好脚注,而一些医者,要么不标,如牛膝前不标产地,当归不标部位等;要么标注不清,如制大黄不标清哪种辅料炮制。而炮制中辅料种类或剂量的不同,对饮片质量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中药的煎制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打碎和炒制等[3]。处方上医师都会注明特殊药物的煎法,但会出现标注不明的问题,如用生附子时不但要先煎,而且需要注明时间至少要两小时。
1.3 简写及误写 有些医者为图快捷,一些药物喜欢简写,如焦三仙(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二花(金银花)等;或者用简洁易写的同音字代替,如连乔(翘),别(鳖)甲,葶厉(苈)子等。也有医者处方字迹较为潦草,让人无法辨认或极易认错;甚至不细心写错剂量,如30g写成3.0g,或不用g计量而用片(如鲜姜片)、颗(如大枣)或条(如蜈蚣)。“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计量不准确,药效随之下降。处方是中药调配的根据,处方书写规范严谨,可减少调配质量问题事件的发生率,也可提高整个调配过程的有效率。
2 调剂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因素
处方上出现的问题,若是调剂人员知识水平较高,经验较丰富,一般能够发现或有所疑惑,通过询问医师而得到解决。若处方无问题,调剂人员应严格按照处方要求来配药。有些处方药剂付数较多,调剂人员为求快捷,只称总量,然后凭经验均分到每付,如直接用手抓取估计,而不是按照要求一一退等,导致药物计量分配不均而影响药效,如小剂量红花可以养血,大剂量不但不能养血,反而会破血,作用完全相反。一些需要打碎研磨的药物,也会因调剂人员打碎研磨不充分而影响整付药的药效。药房工作量较大,时间急促,抓药时极易出现将药落入其他未闭严的抽屉中,而调剂人员未能及时清理出来,导致药剂中出现其他药物。所以中药调配需要调剂人员对病人有高度的责任心及自身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时时约束自己严谨细心。
3 中药饮片质量因素
3.1 傳统中药饮片
3.1.1 中药品质因素 中医现今越来越备受关注,中药饮片出口量日益增加,中药材需求量逐渐增大[4],一些天然中药已不能满足人类对中药的需求,人工种植逐渐兴起。我国通过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已将近百种[5],而中药栽培技术并不完全成熟,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存在欠缺,这致使一些中药的种子发生缺失,一些优良品种出现退化情况,甚至灭绝。药农未能充分认识中药材栽培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未充分因时、因地考虑各地的具体情况与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或在采收时未能考虑地区及气候特点的影响和植物生理及药用标准成熟的区别,甚至未区分药用部位,全株采收,等等,均使药品质量大大降低,从而影响中药临床疗效。
3.1.2 中药初加工及炮制因素 中药经采收后,大多都需要进行初加工,这对中药药效有着重要影响。正如《千金翼方》中有云:“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初加工主要有洗涮、煮烫、切制、晾晒等。初加工精良,不但可以提高中药材药效,也有利于中药材的包装、贮藏和运输,同时也可防止药材因加工不当而出现的变质、变色和霉烂。炮制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大多中药初加工后都需要炮制,因此影响中药临床疗效的因素极易出现在炮制中。如张其荣[6]回顾性分析42例中药调配质量问题事件资料,就发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炮制品缺乏到位的炮制”。炮制过程中,加热的方式和时间、火力大小,辅料质量,炮制温度都能直接影响中药质量。如槐花炒炭,槐花鞣质含量在180℃~190℃迅速增高,190℃以上,鞣质含量降低。说明槐花炒炭时鞣质含量与炮制温度有关[7]。
3.1.3 中药的贮存及保管 中药的品种、栽培、产地、采收、炮制等均可影响中药有效成分含量,而中药成分含量差别又可直接影响中药贮存及保管方式[8]。水分、淀粉、黏液质、油脂、挥发油、色素等成分含量不同,贮存及保管的要求不一。中药的贮存及保管不当会影响中药质量,出现称量准确而临床药效达不到的现象。如温度、湿度、空气、日光、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及害虫等因素控制不当,会使药材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如变色、发霉、虫蛀、潮解、结块、泛油等,导致中药质量下降,从而使临床疗效降低或产生毒副作用。
3.2 免煎中药饮片 免煎中药饮片以中药配方颗粒为主。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是经现代制药技术提取、浓缩、分离、干燥、制粒、包装精制而成的纯中药产品系列,不但可以克服煎药的麻烦与问题,又不失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可随症加减。其质量可控,剂量准确,可避免人工称量的失误,且清洁卫生,携带、服用方便。不但降低调配人员的工作强度,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免去患者煎煮,降低安全隐患。于运输储存,无虫蛀霉变,节约仓储面积。应用广泛,多法多用。如可作为胶囊、片剂、丸剂等剂型的原料。但随着中药颗粒在临床的广泛运用,中药颗粒上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也逐渐显现出来。 (刘云平)
【关键词】中药调剂;临床疗效;常见因素
【中图分类号】R28.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1
中药调配过程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有较高要求的技术性,专业性。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整个过程应该谨慎严密,任何一个细节疏忽都会影响中药临床运用疗效。
1 处方上常见影响因素
1.1 别称不明 准确的处方应付是保证中医治疗疗效的重要前提[2]。我国地广物博,药草种类繁多,一种药物随地方不同而有若干别称,所以处方上出现别称屡见不鲜,如红柴(苏木),广眉尖(桂枝)等,医者用别称表示地方特色本没有什么影响,但调剂人员一旦辨别不出罕见的别称,不但影响工作效率,也容易抓错药物。恩施地区是土家族集聚区,处方上经常可见到土家族药物或地方俚语,像刺儿果(苍耳子),水剑草(石菖蒲)等一些药物若没有土家药的知识基础,临床上就很容易出现错误。
1.2 脚注不明 一些药物因产地、部位或炮制不同,作用功效差别较大。临床上开这些药物时就需要标注好脚注,而一些医者,要么不标,如牛膝前不标产地,当归不标部位等;要么标注不清,如制大黄不标清哪种辅料炮制。而炮制中辅料种类或剂量的不同,对饮片质量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中药的煎制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打碎和炒制等[3]。处方上医师都会注明特殊药物的煎法,但会出现标注不明的问题,如用生附子时不但要先煎,而且需要注明时间至少要两小时。
1.3 简写及误写 有些医者为图快捷,一些药物喜欢简写,如焦三仙(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二花(金银花)等;或者用简洁易写的同音字代替,如连乔(翘),别(鳖)甲,葶厉(苈)子等。也有医者处方字迹较为潦草,让人无法辨认或极易认错;甚至不细心写错剂量,如30g写成3.0g,或不用g计量而用片(如鲜姜片)、颗(如大枣)或条(如蜈蚣)。“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计量不准确,药效随之下降。处方是中药调配的根据,处方书写规范严谨,可减少调配质量问题事件的发生率,也可提高整个调配过程的有效率。
2 调剂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因素
处方上出现的问题,若是调剂人员知识水平较高,经验较丰富,一般能够发现或有所疑惑,通过询问医师而得到解决。若处方无问题,调剂人员应严格按照处方要求来配药。有些处方药剂付数较多,调剂人员为求快捷,只称总量,然后凭经验均分到每付,如直接用手抓取估计,而不是按照要求一一退等,导致药物计量分配不均而影响药效,如小剂量红花可以养血,大剂量不但不能养血,反而会破血,作用完全相反。一些需要打碎研磨的药物,也会因调剂人员打碎研磨不充分而影响整付药的药效。药房工作量较大,时间急促,抓药时极易出现将药落入其他未闭严的抽屉中,而调剂人员未能及时清理出来,导致药剂中出现其他药物。所以中药调配需要调剂人员对病人有高度的责任心及自身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时时约束自己严谨细心。
3 中药饮片质量因素
3.1 傳统中药饮片
3.1.1 中药品质因素 中医现今越来越备受关注,中药饮片出口量日益增加,中药材需求量逐渐增大[4],一些天然中药已不能满足人类对中药的需求,人工种植逐渐兴起。我国通过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已将近百种[5],而中药栽培技术并不完全成熟,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存在欠缺,这致使一些中药的种子发生缺失,一些优良品种出现退化情况,甚至灭绝。药农未能充分认识中药材栽培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未充分因时、因地考虑各地的具体情况与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或在采收时未能考虑地区及气候特点的影响和植物生理及药用标准成熟的区别,甚至未区分药用部位,全株采收,等等,均使药品质量大大降低,从而影响中药临床疗效。
3.1.2 中药初加工及炮制因素 中药经采收后,大多都需要进行初加工,这对中药药效有着重要影响。正如《千金翼方》中有云:“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初加工主要有洗涮、煮烫、切制、晾晒等。初加工精良,不但可以提高中药材药效,也有利于中药材的包装、贮藏和运输,同时也可防止药材因加工不当而出现的变质、变色和霉烂。炮制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大多中药初加工后都需要炮制,因此影响中药临床疗效的因素极易出现在炮制中。如张其荣[6]回顾性分析42例中药调配质量问题事件资料,就发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炮制品缺乏到位的炮制”。炮制过程中,加热的方式和时间、火力大小,辅料质量,炮制温度都能直接影响中药质量。如槐花炒炭,槐花鞣质含量在180℃~190℃迅速增高,190℃以上,鞣质含量降低。说明槐花炒炭时鞣质含量与炮制温度有关[7]。
3.1.3 中药的贮存及保管 中药的品种、栽培、产地、采收、炮制等均可影响中药有效成分含量,而中药成分含量差别又可直接影响中药贮存及保管方式[8]。水分、淀粉、黏液质、油脂、挥发油、色素等成分含量不同,贮存及保管的要求不一。中药的贮存及保管不当会影响中药质量,出现称量准确而临床药效达不到的现象。如温度、湿度、空气、日光、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及害虫等因素控制不当,会使药材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如变色、发霉、虫蛀、潮解、结块、泛油等,导致中药质量下降,从而使临床疗效降低或产生毒副作用。
3.2 免煎中药饮片 免煎中药饮片以中药配方颗粒为主。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是经现代制药技术提取、浓缩、分离、干燥、制粒、包装精制而成的纯中药产品系列,不但可以克服煎药的麻烦与问题,又不失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可随症加减。其质量可控,剂量准确,可避免人工称量的失误,且清洁卫生,携带、服用方便。不但降低调配人员的工作强度,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免去患者煎煮,降低安全隐患。于运输储存,无虫蛀霉变,节约仓储面积。应用广泛,多法多用。如可作为胶囊、片剂、丸剂等剂型的原料。但随着中药颗粒在临床的广泛运用,中药颗粒上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也逐渐显现出来。 (刘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