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9年第4期
编号:13345836
细菌耐药监测的结果与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第4期
     【摘要】目的:探讨2018年我院细菌的耐药情况,分析细菌的耐药趋势,为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據。方法:对我院2018年度的送检标本先进行细菌培养,对培养出有致病菌生长的标本再做药敏试验,最后对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做统计分析。结果:本次共送检各类标本共3867例,通过细菌培养鉴定分离出致病菌数1015例,总检出率为26%。其中痰标本送检数为1838例,检出致病菌数为813例,检出率为44%,无菌体液包括中段尿、脑脊液、分泌物、胸腹水、血培养等总数为1824例,检出致病菌数为200例,检出率为11%,粪便送检数为205例,检出致病菌数为2例,检出率为1%,在1015例检出菌株中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其余菌株检出率较少,不做统计。结论:近年来,细菌耐药性不断增高,多重耐药的情况较为严重,及时进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与分析,对掌握细菌的耐药趋势尤为重要,对院内感染的控制和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也意义重大。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监测;微生物检验;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4-061-02

    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所以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份我院各科室送检的痰,尿,胸腹水等各类标本3867例按照普通细菌培养接种于血平板,伊红美蓝平板,巧克力平板等培养基上,在5%CO2培养箱培养18-24小时,有些生长缓慢的细菌可以延长培养时间,然后观察菌落形态,并进行涂片染色,对有致病菌生长的标本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致病菌1015例。

    1.2 方法 通过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分析仪VITEK2 Compact对致病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分析药敏结果,对有疑问的药敏结果用 K-B方法进行核实,两种方法相符才能发出报告。

    VITEK2 Compact检测的是每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C),并依据CLSI2016标准,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1015例检出的菌株中,革兰氏阳性球菌125例,占12.3%,革兰氏阴性杆菌743例,占73.3%,真菌147例,占14.4%,主要细菌的检出数量及百分比如下表:

    革兰氏阴性杆菌菌株数百分率革兰氏阳性球菌菌株数百分率

    肺炎克雷伯菌19819.5%金黄色葡萄球菌555.4%

    阴沟肠杆菌13012.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73.6%

    铜绿假单胞菌12712.5%肠球菌232.3%

    大肠埃希菌12111.9%肺炎链球菌101.0%

    鲍曼不动杆菌949.3%

    其中,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CLSI2016的标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16株,检出率为1.6%,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MRCNS)检出36株,检出率为3.5%,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检出27株,检出率为2.6%,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检出94株,检出率为9.3%,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85株,检出率为8.4%,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10株,检出率为0.96%,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16株,检出率为1.6%,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检出29株,检出率为2.9%。

    从上面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检出的革兰氏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较高,革兰氏阳性菌中,葡萄球菌的检出率较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比例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比例较高,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数量较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更高,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较其他菌株耐药率更高。

    3 讨论

    目前,医院感染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普遍重视,而对医院感染的微生物,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细菌耐药趋势的分析与研究,提高了医院感染监控的效率和质量。但是,随着近年来有些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菌的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定期做好细菌的耐药性监测与分析尤为重要。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对每一种新药的耐药现象逐年增加,耐药的普遍性随地理区域和时间而变化,但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迟早都会出现,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1]。细菌耐药性的应对对策:首先,正确、科学选择使用抗生素 在临床上尽可能的选择低耐药可能性的药物,如碳青霉烯类的美罗培南、4代头孢的头孢吡肟、4代喹诺酮类的左旋氧氟沙星等。尽量少用或不用高耐药可能性的药物,如一些3代头孢、3代喹诺酮类、庆大霉素。第二,严格掌握抗生素应用指征和适应证。第三,循环使用抗菌药物。如在治疗严重的全身感染时可循环使用第四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会取得较好疗效。[2,3]第四,把握药物联用原则。联合用药,一般不宜治疗开始就联合使用抗菌药,提倡选择一种药物能对抗主要病菌,需要时加用其它抗菌药的疗法。联合用药的序贯不能倒置。

    综上,细菌耐药在近年不断升高,多重耐药的情况较为严重。临床细菌耐药性监测与分析,对细菌耐药性变迁的趋势随时掌握,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化应用提供了保障,同时对控制医院院内感染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王丹,宋传敏,艾伟昌,王蕾.细菌耐药性机制及其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3):126-130.

    [2]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茵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3]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百拇医药(张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