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编号:13405112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0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第10期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对患者肩手综合征、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时间段收治了1.10例脑卒中病例,通过结合患者入院编号状况加以分组,分为了研究组(入院尾号奇数),55例;参照组(入院尾号偶数),55例。研究组早期采用康复疗法,参照组采用康复疗法,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参照组比较差异均存在,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降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

    【关键词】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上肢运动功能;影响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0-098-01

    脑卒中,也可以叫作中风、脑血管意外CVA,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类型之一。发病原因与血管性危险因素、性别、年龄、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临床表现:头晕、肢体麻木、肢体无力、恶心呕吐等[1]。本研究将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康复治疗、病情稳定2周后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

    1 临床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1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其入院编号分组,分为了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均为55例。研究组男性、女性分别为:33例、22例;年龄介于40~78岁,平均 (592±55)岁。包括脑出血者、脑梗死者各19例、36例;左侧肢体偏瘫者、右侧肢体偏瘫者各30例、25例。参照组男性、女性分别为:34例、2.1例;年龄介于40~80岁,平均 (603±57)岁。脑出血者、脑梗死者各20例、35例;左侧肢体偏瘫者、右侧肢体偏瘫者各31例、2.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不存在(P>005)。

    入选标准:通过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中关于脑卒中诊断标准[2]者、通过头颅CT检查确诊[3]者、签订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四周血管性疾病者、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者、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早期(病情稳定后2d内)接受康复治疗,参照组在病情稳定2周后接受康复治疗,两组康复治疗时间在30~50d,康复治疗方法如下:①体位康复治疗:确保腕关节为背伸位,取患者平卧位,将床头可抬高15°,患肢上臂垫薄枕,将肩胛骨垫起、轻推患侧上臂~肩关节内上方。取患者健侧卧位,上臂推到肩关节上方,肘关节屈曲成直角、腕关节屈曲为30°。坐位在患者患侧上肢垫支撑物,于上臂推向肩关节/利用三角巾悬吊、固定患侧上肢。②运动康复治疗:指导患者患侧肢体关节被动活动——主动活动过渡,如:双手交叉上举、耸肩、上肢抓握等,活动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主。然后进行上肢训练,通过分离运动控制上肢屈肌,加强肩、肘、腕关节屈曲和伸展方面的练习。日常生活中实行上肢精细化运动,如:刷牙、进食、穿衣服、脱衣服等训练。③功能性电刺激康复治疗:使用低频治疗仪将一对电极放在患者患侧三角肌、冈上肌位置,另一对电极放置在患者前臂背侧远端1/2部位、1/3部位,将频率、脉冲、输出电压、时间分别设置为:30Hz、300us、80V、05h,每日1次,连续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两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分。

    1.32 FMA评分总计33项,每项总分为2分,分数更高则为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越理想。

    14 统计学分析及处理 本研究所有临床数据资料,以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70)中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率%和两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对比,均通过X2统计、检验;计量资料均数差x±s和两组FMA评分的对比,均通过t统计、检验。研究组、参照组的对比数据呈现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参照组在肩手综合征方面的对比两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如表1。

    2.2研究组、参照组在FMA评分方面的对比两组FMA评分比较差异存在,P<005,如表2。

    3 讨论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发病后患者会发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表现,这对于患者的恢复情况影响较大[4]。而肩手综合征属于脑卒中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患肢肩、手指、腕关节等疼痛、活动受到限制的表现。因此,临床方面需在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本文通过正确摆放换体位、上肢关节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改善患者的血液、淋巴循环功能,加速新陈代谢、神经营养、肌肉运动等情况,有效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5]。同时加强日常生活运动,以此有助于使患者肌張力及早恢复,构建正确的运动模式,保证患者肢体的协调性。通过功能性电刺激方法治疗,在改善患者患肢张握、手指拿捏方面的能力优势突出,并可避免发生肩关节半脱位的现象。

    总之,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对减少肩手综合征、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较大,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莉萍,王莹,李海峰等.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医药,2018,37(1.1):00181-00182

    [2] 张静.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6):31-32

    [3] 朱昌娥,余波,张雯等.肌肉振动治疗配合常规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8):902-906

    [4] 徐华光.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急性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J].中国处方药,2017,15(1.1):1.17-1.18

    [5] 黄春水,樊文朝,余安胜等.八邪透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手肿胀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7,37(2):1.2.1-1.2.4, 百拇医药(李春花 黎志)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