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主要不良反应机制及其预防方法
【摘要】目的: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随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重在了解头孢菌素类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及方法。方法:以国内外文献为基础,对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临床应重视头孢菌素类引起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反应,鼓励、推广头孢用原液作皮试,以确保用药安全。结论: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尽量避免患者出现临床不良反应的症状。【关键词】头孢菌素;机制;预防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2-026-01
1 头孢菌素类的主要不良反应机制
1.1 过敏性休克机制
头孢菌素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过敏原是其高分子杂质。头孢菌素高分子杂质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一般来源于早期头孢菌素的生产,随生产工艺提高而减少;而内源性杂质是源于头孢菌素自身聚合的产物[1]。
1.1.1 速發型过敏性休克反应机制
以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为例。头孢哌酮为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头孢哌酮和舒巴坦均可引起过敏反应,且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或其降解产物与组织蛋白结合后获得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与靶细胞结合,使机体呈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此类抗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引起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压下降,组织损伤,这些反应产生的过敏性休克为速发型过敏反应, 严重的可致死亡。
1.1.2 迟发型过敏休克反应机制
以头孢呋辛为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