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讨论并分析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患者采取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方案的具体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后,对照组采取通痹益脑汤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针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结果:观察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以及血浆粘度三个指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来说,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针灸;通痹益脑汤;脑梗死;血管性痴呆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2-057-01
, 百拇医药
血管性痴呆(VD)是脑梗死患者后遗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主要是由多次脑卒中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引起[1]。VD患者常表现为语言以及记忆等认知功能出现障碍,并存在部分的行为障碍,难以入睡等[2],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身心健康均受到的不同程度的伤害。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上主张使用尼莫地平、吡拉西坦、脑复康等药物治疗,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但其肝脏毒性和胃肠道反应较大[3]。中医中的针灸治疗拥有较少的不良反应且疗效显著,已逐渐被医学界认可[4]。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方案的具体疗效。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家属均签署研究相关知情同意书。将研究对象以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59.72±5.99)岁,平均病程为(30.03±5.99)d;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58.52±6.92)岁,平均病程为(29.63±6.63)d。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情况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两组一般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性高。
, 百拇医药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通痹益脑汤治疗方案。药剂组成包括60g黄芪、20g熟地黄、20g神曲、20g丹参、20g制首乌、15g郁金、15g鹿角胶、10g川芎以及5g皂荚,将药剂装入药包并进行2次水煎,均分为三份后早中晚各服用1份;每日水煎1剂药,连续治疗90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针灸治疗。所用针为1.5毫寸,对其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采用切指押手的方法进针。患者呈坐位,在患者风池以及风府两个穴位进针,从下颌方向刺入风府穴,再从鼻尖0.8寸刺入风池穴;然后患者呈仰卧位,在患者的百会穴、印堂穴、神庭穴、四神聪穴、内关穴、太冲穴、足三里穴以及三阴交穴刺针。针灸治疗每日进行1次,连续治疗10次。
1.3 结果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以及血浆粘度三个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测定和对比。
, http://www.100md.com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表示为(x±s),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红细胞压积、10s全血粘度、120s全血粘度以及血浆粘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在中医中,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機制包括神机失用以及痰瘀痹阻,属于呆病中的一种,需要通痹、补虚以及利窍。通痹益脑汤可疏通患者的经络、活血祛瘀、补肾利窍。而针灸可让患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促进脑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加快大脑神经递质的代谢与合成,从而增强大脑功能;同时所选的穴位可固本益气、开窍通络,调整脑部气血。者两种治疗方法对血管性痴呆患者都有较好的疗效,但两者联合治疗效果尚不明确。故本研究将我院10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均分为两组,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其结果表为:采取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方案的观察组患者红细胞压积、10s全血粘度、120s全血粘度以及血浆粘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低于采取单纯通痹益脑汤治疗方案的对照组(P<0.05)。该结果表明,对于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来说,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MoriE.How TreatableisVascularDementia? [J].Brain Nerve,2016,68(4):441-450.
[2] 叶林峰, 陆国云, 侯俊霞,等. 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进展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1):45-47.
[3] 牛琦云. 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 2017, 38(11):1591-1592.
[4] 陈小俊. 补阳还五汤合四味健步汤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7(12):2581-2583., http://www.100md.com(易新海 段丰雷)
【关键词】针灸;通痹益脑汤;脑梗死;血管性痴呆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2-057-01
, 百拇医药
血管性痴呆(VD)是脑梗死患者后遗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主要是由多次脑卒中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引起[1]。VD患者常表现为语言以及记忆等认知功能出现障碍,并存在部分的行为障碍,难以入睡等[2],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身心健康均受到的不同程度的伤害。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上主张使用尼莫地平、吡拉西坦、脑复康等药物治疗,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但其肝脏毒性和胃肠道反应较大[3]。中医中的针灸治疗拥有较少的不良反应且疗效显著,已逐渐被医学界认可[4]。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方案的具体疗效。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家属均签署研究相关知情同意书。将研究对象以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59.72±5.99)岁,平均病程为(30.03±5.99)d;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58.52±6.92)岁,平均病程为(29.63±6.63)d。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情况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两组一般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性高。
, 百拇医药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通痹益脑汤治疗方案。药剂组成包括60g黄芪、20g熟地黄、20g神曲、20g丹参、20g制首乌、15g郁金、15g鹿角胶、10g川芎以及5g皂荚,将药剂装入药包并进行2次水煎,均分为三份后早中晚各服用1份;每日水煎1剂药,连续治疗90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针灸治疗。所用针为1.5毫寸,对其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采用切指押手的方法进针。患者呈坐位,在患者风池以及风府两个穴位进针,从下颌方向刺入风府穴,再从鼻尖0.8寸刺入风池穴;然后患者呈仰卧位,在患者的百会穴、印堂穴、神庭穴、四神聪穴、内关穴、太冲穴、足三里穴以及三阴交穴刺针。针灸治疗每日进行1次,连续治疗10次。
1.3 结果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以及血浆粘度三个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测定和对比。
, http://www.100md.com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表示为(x±s),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红细胞压积、10s全血粘度、120s全血粘度以及血浆粘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在中医中,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機制包括神机失用以及痰瘀痹阻,属于呆病中的一种,需要通痹、补虚以及利窍。通痹益脑汤可疏通患者的经络、活血祛瘀、补肾利窍。而针灸可让患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促进脑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加快大脑神经递质的代谢与合成,从而增强大脑功能;同时所选的穴位可固本益气、开窍通络,调整脑部气血。者两种治疗方法对血管性痴呆患者都有较好的疗效,但两者联合治疗效果尚不明确。故本研究将我院10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均分为两组,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其结果表为:采取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方案的观察组患者红细胞压积、10s全血粘度、120s全血粘度以及血浆粘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低于采取单纯通痹益脑汤治疗方案的对照组(P<0.05)。该结果表明,对于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来说,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MoriE.How TreatableisVascularDementia? [J].Brain Nerve,2016,68(4):441-450.
[2] 叶林峰, 陆国云, 侯俊霞,等. 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进展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1):45-47.
[3] 牛琦云. 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 2017, 38(11):1591-1592.
[4] 陈小俊. 补阳还五汤合四味健步汤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7(12):2581-2583., http://www.100md.com(易新海 段丰雷)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