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心肌梗死患者不仅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治疗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心肌梗死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2-048-01
心肌梗死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硬化而引起的冠状动脉分支堵塞及血栓,造成心肌因血液不循环导致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的局部心肌细胞坏死,是比较常见循环系统疾病之一。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并且发病的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1]。心肌梗死的发生常常伴有有剧烈较持久的疼痛发,可发生心律失常,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等现象。普通的肝素治疗由于具有诱导血小板减少及导致骨质疏松等副作用,在临床实验中并未起到良好的效果,现对于低分子肝素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7~70岁,平均(58.9±3.7)岁,发病时间7~33h,平均(19.8±3.8)h;对照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49~71岁,平均(59.1±2.9)岁,发病时间8~35h,平均(20.4±4.1)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且所有患者及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包括对症进行氯化钠注射液500ml加硝酸甘油10持续静脉滴注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吸氧、通便,并每天给予0.3g的阿司匹林,连续使用3天后改为每天给予0.1g。
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在病发后48小时内给予皮下注射0.4ml低分子肝素,每天一次,持续7天。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观察记录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分,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显效指患者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指患者在治疗后仍有不适但不影响正常的生活,无效指患者在治疗后仍阵发胸痛及胸闷,影响正常的生活。临床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x±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据有关数据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近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该疾病的发生难以控制,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心肌梗死。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身体出现疼痛感强烈并且持续时间长,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转化成的心肌梗死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急性缺血疾病,发病原因大多为冠状动脉硬化,在寒冷、失血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引起的血流缓慢,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过多导致血栓的形成[2]。其根本治疗就是将缺血区的血流重建,进而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加快血液的流动性,防止细胞凋亡,加快早期的积极治疗。找出病因并针对危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可有效的治疗疾病并防止再次复发。常规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主要是从增加心肌耗氧量方面下手,对于许多冠状块破裂出血及血栓的形成考虑相对不足。所以在通常治疗中多采用的方法大多都是降低心肌的耗氧量、降低血压、将冠状动脉进行扩张等治疗措施。这种方法只能起到减缓或者抑制的作用,并不能很好的根治,也起不到预防并发症的作用。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中出现了一种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是通過化学或酶学解聚等方法普通的肝素解聚形成的片段,可持续快速的形成抗血栓,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普通肝素治疗带去的副作用,现多用被应用于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3]。但是由于他们的方法是通过不同的解聚,因此自身存在的药性和抗凝谱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低分子肝素有着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得特性,抗凝活性比其他普通的肝素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另外低分子肝素是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给药,在应用更为方便节约时间。有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不仅可以使心肌梗死患者及心绞痛的发生率下降,同时,其药物治疗的持久性也比较强。但是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变使用情况,尤其是在使用抗凝药过程中是否出现出的血症状,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护理进行处理。在治疗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特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应该在注射前对患者进行皮试,防止因盲目的使用而导致患者出现过敏、身体不适等不良反应[4]。另外在注射过程中应该注意力度,对于皮下脂肪层较薄、皮肤比较松弛等情况的患者,在注射时至尽量使药物注射在脂肪层,防止直接注射入到肌肉层而引起患者局部出血。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心肌梗死患者不仅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治疗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潇颖[1],缪黄泰[2],张明[3],etal.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梗死部位与并发心脏破裂患者的特征及预后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7,68(12):1196-1201.
[2] 余艳飞,林沙沙,叶佩芝,etal.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对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干预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6(05):63-64.
[3] 康洪彬.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并发心脏压塞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8,78(8):943-944.
[4] 赵文风,沈洁,杨娟,etal.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47(17):116-117+120., 百拇医药(刘宁)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心肌梗死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2-048-01
心肌梗死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硬化而引起的冠状动脉分支堵塞及血栓,造成心肌因血液不循环导致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的局部心肌细胞坏死,是比较常见循环系统疾病之一。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并且发病的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1]。心肌梗死的发生常常伴有有剧烈较持久的疼痛发,可发生心律失常,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等现象。普通的肝素治疗由于具有诱导血小板减少及导致骨质疏松等副作用,在临床实验中并未起到良好的效果,现对于低分子肝素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7~70岁,平均(58.9±3.7)岁,发病时间7~33h,平均(19.8±3.8)h;对照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49~71岁,平均(59.1±2.9)岁,发病时间8~35h,平均(20.4±4.1)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且所有患者及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包括对症进行氯化钠注射液500ml加硝酸甘油10持续静脉滴注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吸氧、通便,并每天给予0.3g的阿司匹林,连续使用3天后改为每天给予0.1g。
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在病发后48小时内给予皮下注射0.4ml低分子肝素,每天一次,持续7天。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观察记录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分,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显效指患者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指患者在治疗后仍有不适但不影响正常的生活,无效指患者在治疗后仍阵发胸痛及胸闷,影响正常的生活。临床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x±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据有关数据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近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该疾病的发生难以控制,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心肌梗死。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身体出现疼痛感强烈并且持续时间长,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转化成的心肌梗死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急性缺血疾病,发病原因大多为冠状动脉硬化,在寒冷、失血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引起的血流缓慢,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过多导致血栓的形成[2]。其根本治疗就是将缺血区的血流重建,进而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加快血液的流动性,防止细胞凋亡,加快早期的积极治疗。找出病因并针对危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可有效的治疗疾病并防止再次复发。常规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主要是从增加心肌耗氧量方面下手,对于许多冠状块破裂出血及血栓的形成考虑相对不足。所以在通常治疗中多采用的方法大多都是降低心肌的耗氧量、降低血压、将冠状动脉进行扩张等治疗措施。这种方法只能起到减缓或者抑制的作用,并不能很好的根治,也起不到预防并发症的作用。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中出现了一种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是通過化学或酶学解聚等方法普通的肝素解聚形成的片段,可持续快速的形成抗血栓,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普通肝素治疗带去的副作用,现多用被应用于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3]。但是由于他们的方法是通过不同的解聚,因此自身存在的药性和抗凝谱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低分子肝素有着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得特性,抗凝活性比其他普通的肝素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另外低分子肝素是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给药,在应用更为方便节约时间。有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不仅可以使心肌梗死患者及心绞痛的发生率下降,同时,其药物治疗的持久性也比较强。但是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变使用情况,尤其是在使用抗凝药过程中是否出现出的血症状,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护理进行处理。在治疗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特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应该在注射前对患者进行皮试,防止因盲目的使用而导致患者出现过敏、身体不适等不良反应[4]。另外在注射过程中应该注意力度,对于皮下脂肪层较薄、皮肤比较松弛等情况的患者,在注射时至尽量使药物注射在脂肪层,防止直接注射入到肌肉层而引起患者局部出血。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心肌梗死患者不仅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治疗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潇颖[1],缪黄泰[2],张明[3],etal.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梗死部位与并发心脏破裂患者的特征及预后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7,68(12):1196-1201.
[2] 余艳飞,林沙沙,叶佩芝,etal.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对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干预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6(05):63-64.
[3] 康洪彬.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并发心脏压塞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8,78(8):943-944.
[4] 赵文风,沈洁,杨娟,etal.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47(17):116-117+120., 百拇医药(刘宁)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冠状动脉病 > 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