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102例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各51人。西药组患者接受常规抗生素治疗,中药组患者接受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明显高于西药组的80.39%;中医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为(23.54±2.27)分,明显低于西药组的(32.14±2.46),差距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药;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参考文献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炎症侵袭盆腔内生殖器官及周围的结缔组织和腹膜导致,其病程迁延且易反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中医将慢性盆腔炎划分为四种证型,包括湿热瘀结型、寒湿凝滞型、气滞血瘀型和癥结痞块型,其中以气滞血瘀型最为多见[2]。本文分析了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2017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102例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各51人。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并且经过2名中医医师确诊为气滞血瘀型。
西药组年龄范围34-66岁,平均年龄为(46.34±4.98)岁;病程8个月-5年,平均病程(2.53±1.78)年。中药组年龄范围29-68岁,平均年龄为(44.78±5.44)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病程(2.66±1.06)年。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及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
所有患者均知晓病情及治疗方案,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治疗方法
西药组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具体方案为:头孢唑酮,1日2次,1次2g;替硝唑,1日1次,1次1g,连续治疗10天。中药组患者选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方剂:赤芍15g,桃仁12g,桔梗15g,薏苡仁15g,川断15g,桑寄生15g,当归10g,红花10g,生地黄10g,川芎10g,枳壳10g,牛膝10g,柴胡6g,甘草3g,黄柏10g。所有药材用1L水煎制至2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第二次煎制至100ml,用于灌肠,10天为一个疗程,服用3-4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指标
(1)临床疗效评价:根据患者自觉症状及妇科检查结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显效、好转三种情况均视为治疗有效。痊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无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显效: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缓解,妇科检查触及包块体积较前减小1/2以上;好转:患者自觉症状缓解,妇科检查触及包块缩小不足1/2;无效:患者自觉症状及妇科检查较前未见改善。
(2)中医症候积分:根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进行。计量资料使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借助t检验进行。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西药组共51例患者,其中13例痊愈,12例显效,16例患者好转,10例患者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0.39%;中药组共51例患者,其中15例痊愈,17例显效,17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中药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西药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为(40.52±3.65)分,中药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为(39.25±3.71)分,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西药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为(32.14±2.46)分,中医组中医症候积分为(23.54±2.27)分,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比均有明显下降,且中医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西药组,差距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常见于育龄期妇女的一种妇科疾病,病因较复杂,多由急性盆腔炎慢性迁延而来。慢性盆腔炎患者可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白带异常、腰腹痛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导致不孕[3]。目前西医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由于部分患者对抗生素治疗并不敏感,临床疗效并不理想。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属于“瘀症”,产后或经期时,胞宫空虚,湿热秽浊之邪乘虚内侵,留滞胞宫、胞络及冲、任、带三脉,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从而形成盆腔包块,治疗应以理气活血为原则[4-5]。血府逐瘀方中既有活血化瘀的当归、红花、川芎、桃仁,也有可补肾以助化瘀的生地黄、川断、桑寄生,辅以牛膝引瘀下行,使气机通畅,内服外用,可用于治疗气血瘀滞型慢性盆腔炎。
本文研究了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并且中医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西药组的(32.14±2.46)分。综合来看,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比西药效果更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锦霞,毕艳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4):67-68.
[2] 谢斌.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9,35(11):102-105.
[3] 贺晓霞,王永周,程霖.探微气滞血瘀证在妇科疾病中的地位及意义[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9):146-149.
[4] 黄孝玲,张宏敏,孙丽.气滞血瘀型妇人腹痛(慢性盆腔炎)中医护理干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1):37-37.
[5] 李聪,王翠霞.从肝主疏泄论治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3):53-54., 百拇医药(殷忠莉)
【关键词】中药;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参考文献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炎症侵袭盆腔内生殖器官及周围的结缔组织和腹膜导致,其病程迁延且易反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中医将慢性盆腔炎划分为四种证型,包括湿热瘀结型、寒湿凝滞型、气滞血瘀型和癥结痞块型,其中以气滞血瘀型最为多见[2]。本文分析了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2017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102例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各51人。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并且经过2名中医医师确诊为气滞血瘀型。
西药组年龄范围34-66岁,平均年龄为(46.34±4.98)岁;病程8个月-5年,平均病程(2.53±1.78)年。中药组年龄范围29-68岁,平均年龄为(44.78±5.44)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病程(2.66±1.06)年。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及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
所有患者均知晓病情及治疗方案,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治疗方法
西药组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具体方案为:头孢唑酮,1日2次,1次2g;替硝唑,1日1次,1次1g,连续治疗10天。中药组患者选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方剂:赤芍15g,桃仁12g,桔梗15g,薏苡仁15g,川断15g,桑寄生15g,当归10g,红花10g,生地黄10g,川芎10g,枳壳10g,牛膝10g,柴胡6g,甘草3g,黄柏10g。所有药材用1L水煎制至2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第二次煎制至100ml,用于灌肠,10天为一个疗程,服用3-4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指标
(1)临床疗效评价:根据患者自觉症状及妇科检查结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显效、好转三种情况均视为治疗有效。痊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无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显效: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缓解,妇科检查触及包块体积较前减小1/2以上;好转:患者自觉症状缓解,妇科检查触及包块缩小不足1/2;无效:患者自觉症状及妇科检查较前未见改善。
(2)中医症候积分:根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进行。计量资料使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借助t检验进行。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西药组共51例患者,其中13例痊愈,12例显效,16例患者好转,10例患者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0.39%;中药组共51例患者,其中15例痊愈,17例显效,17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中药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西药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为(40.52±3.65)分,中药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为(39.25±3.71)分,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西药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为(32.14±2.46)分,中医组中医症候积分为(23.54±2.27)分,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比均有明显下降,且中医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西药组,差距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常见于育龄期妇女的一种妇科疾病,病因较复杂,多由急性盆腔炎慢性迁延而来。慢性盆腔炎患者可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白带异常、腰腹痛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导致不孕[3]。目前西医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由于部分患者对抗生素治疗并不敏感,临床疗效并不理想。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属于“瘀症”,产后或经期时,胞宫空虚,湿热秽浊之邪乘虚内侵,留滞胞宫、胞络及冲、任、带三脉,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从而形成盆腔包块,治疗应以理气活血为原则[4-5]。血府逐瘀方中既有活血化瘀的当归、红花、川芎、桃仁,也有可补肾以助化瘀的生地黄、川断、桑寄生,辅以牛膝引瘀下行,使气机通畅,内服外用,可用于治疗气血瘀滞型慢性盆腔炎。
本文研究了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并且中医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西药组的(32.14±2.46)分。综合来看,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妇科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比西药效果更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锦霞,毕艳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4):67-68.
[2] 谢斌.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9,35(11):102-105.
[3] 贺晓霞,王永周,程霖.探微气滞血瘀证在妇科疾病中的地位及意义[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9):146-149.
[4] 黄孝玲,张宏敏,孙丽.气滞血瘀型妇人腹痛(慢性盆腔炎)中医护理干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1):37-37.
[5] 李聪,王翠霞.从肝主疏泄论治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3):53-54., 百拇医药(殷忠莉)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 > 盆腔腹膜炎(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