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孙玉凤治疗发热、头痛医案二则
【关键词】发热;头痛;孙玉凤;医案
【中图分类号】 R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8-132-01
医案一 发热医案
景某,女,40岁,教师,初诊时间2019年1月2日。患者主诉周身发热40余天,曾至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住院治疗,查血常规示血象升高(具体数值不详),未明确发热原因,经验性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无效。自述体温上午正常,午后体温开始上升,最高可达40℃,发热时周身关节疼痛,平素易体倦乏力,气短,口干,手足心热,畏寒,时有头晕,舌质红,苔微腻,脉沉。处方:黄芪50g,党参20g,白术15g,当归15g,升麻10g,柴胡10g,陈皮15g,炙甘草10g,地骨皮15g。3剂,水煎服,日3次。2019年1月6日前来复诊,发热明显减轻,午后体温升高最高达38℃,舌质红,苔白,脉沉,效不更方,再予5剂巩固疗效。2日后电话随诊,患者发热已痊愈,复查血常规各项指标均正常。
按:孙玉凤老师言:此属气虚血燥,燥而化热,宜益气升阳,甘温除热。气虚发热,渊源于《内经》。在《素问·调经论》提出“因劳倦太过,损伤脾气,气虚而生内热。”后世医家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唯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盖甘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该患者因平素体虚,脾胃受损,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日久发热。该患诸多症状,诊断为气虚发热,宜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大补脾胃之元气,且三味药乃“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当归乃滋阴养血之品,入血分,“和血脉”而调营卫,与柴胡相合营卫同调,表里并治,又人参合当归使阴生阳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少佐升麻、柴胡,升提脾之清气,二者相辅相成,脾气旺脾阴自复;白术合诸甘药益气健脾治本虚,且燥湿利水而去标实。气损及阴,出现口干,手足心热等阴虚症候,为标症,少佐一些苦寒之品以助燥热尽除,故加入地骨皮15g,纵观全方,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形体充实,元气得充;营卫调和,脏腑得养;三焦畅通,全身气机得行,发热得除。
医案二 头痛医案
杨某,女,62岁,退休。初诊时间2018年12月23日。患者主诉后头部无明显诱因发凉拌头痛4年,加重1年。患者步入诊室时虽头带衣帽,围裹头巾仍觉后头部发凉,如风吹样感觉,畏寒,身重,手足凉,腰痛,纳眠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此属头痛太阳少阴两感证,宜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处方:麻黄10g,附子10g,细辛4g,白芷15g,藁本10g,全蝎5g,蜈蚣2条。
2018年12月30日前来复诊,患者已将衣帽摘去,自述服药后,头部发凉感觉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身重,腰痛,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处方:麻黄10g,附子10g,细辛4g,羌活15g,独活15g,川芎15,蔓荆子10g,藁本10g,防风15g,全蝎5 g,蜈蚣2条。
5日后患者再次前来复诊,头凉,头痛等症状近于痊愈,照投上方5剂以巩固疗效。
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头为“诸阳之会”,且为髓海所在之处,需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上注荣养,气血流通,则头痛不生。但若气血衰敗,或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则头痛为患。风湿之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畅,则头痛,身重。本例中初诊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主治少阴本虚,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阳少阴两感证。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细辛通彻表里,祛风散寒。风为百病之长,其性上浮,诸邪必借风邪方可到达头部,所以头痛无有不挟风者。白芷、藁本引药入经,上行头部,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全蝎、蜈蚣搜风逐淤,通络止痛。服药7剂后,表证得解,然周身风湿之邪犹未除尽,故合羌活胜湿汤化裁。羌活、独活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防风、藁本、蔓荆子、川芎祛风除湿止痛,并引诸药上行于头,综合全方,共奏祛风胜湿之效,使客于肌表之风湿随汗而解,头痛,头凉等症自除。
小结
孙玉凤老师精通中医经典理论,善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上两则医案中,阎教授妙用补中益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基础方,略加化裁,两例疑难病症得解。
参考文献:
[1] 杨丽华等,浅谈气虚发热[J],吉林中医药,2006,26:8
[2] 李辉等,气虚发热学说源流探讨[J],山西中医,2001,17:5
[3] 毛军民,连建伟治疗内伤头痛经验撷英[J],江西中医药,2009,40:313
[4] 姚欣艳,熊继柏教授治疗内伤头痛经验[M],中医药导报,2008,14:1, 百拇医药(徐洪章 孙玉凤)
【中图分类号】 R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8-132-01
医案一 发热医案
景某,女,40岁,教师,初诊时间2019年1月2日。患者主诉周身发热40余天,曾至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住院治疗,查血常规示血象升高(具体数值不详),未明确发热原因,经验性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无效。自述体温上午正常,午后体温开始上升,最高可达40℃,发热时周身关节疼痛,平素易体倦乏力,气短,口干,手足心热,畏寒,时有头晕,舌质红,苔微腻,脉沉。处方:黄芪50g,党参20g,白术15g,当归15g,升麻10g,柴胡10g,陈皮15g,炙甘草10g,地骨皮15g。3剂,水煎服,日3次。2019年1月6日前来复诊,发热明显减轻,午后体温升高最高达38℃,舌质红,苔白,脉沉,效不更方,再予5剂巩固疗效。2日后电话随诊,患者发热已痊愈,复查血常规各项指标均正常。
按:孙玉凤老师言:此属气虚血燥,燥而化热,宜益气升阳,甘温除热。气虚发热,渊源于《内经》。在《素问·调经论》提出“因劳倦太过,损伤脾气,气虚而生内热。”后世医家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唯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盖甘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该患者因平素体虚,脾胃受损,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日久发热。该患诸多症状,诊断为气虚发热,宜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大补脾胃之元气,且三味药乃“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当归乃滋阴养血之品,入血分,“和血脉”而调营卫,与柴胡相合营卫同调,表里并治,又人参合当归使阴生阳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少佐升麻、柴胡,升提脾之清气,二者相辅相成,脾气旺脾阴自复;白术合诸甘药益气健脾治本虚,且燥湿利水而去标实。气损及阴,出现口干,手足心热等阴虚症候,为标症,少佐一些苦寒之品以助燥热尽除,故加入地骨皮15g,纵观全方,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形体充实,元气得充;营卫调和,脏腑得养;三焦畅通,全身气机得行,发热得除。
医案二 头痛医案
杨某,女,62岁,退休。初诊时间2018年12月23日。患者主诉后头部无明显诱因发凉拌头痛4年,加重1年。患者步入诊室时虽头带衣帽,围裹头巾仍觉后头部发凉,如风吹样感觉,畏寒,身重,手足凉,腰痛,纳眠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此属头痛太阳少阴两感证,宜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处方:麻黄10g,附子10g,细辛4g,白芷15g,藁本10g,全蝎5g,蜈蚣2条。
2018年12月30日前来复诊,患者已将衣帽摘去,自述服药后,头部发凉感觉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身重,腰痛,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处方:麻黄10g,附子10g,细辛4g,羌活15g,独活15g,川芎15,蔓荆子10g,藁本10g,防风15g,全蝎5 g,蜈蚣2条。
5日后患者再次前来复诊,头凉,头痛等症状近于痊愈,照投上方5剂以巩固疗效。
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头为“诸阳之会”,且为髓海所在之处,需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上注荣养,气血流通,则头痛不生。但若气血衰敗,或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则头痛为患。风湿之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畅,则头痛,身重。本例中初诊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主治少阴本虚,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阳少阴两感证。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细辛通彻表里,祛风散寒。风为百病之长,其性上浮,诸邪必借风邪方可到达头部,所以头痛无有不挟风者。白芷、藁本引药入经,上行头部,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全蝎、蜈蚣搜风逐淤,通络止痛。服药7剂后,表证得解,然周身风湿之邪犹未除尽,故合羌活胜湿汤化裁。羌活、独活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防风、藁本、蔓荆子、川芎祛风除湿止痛,并引诸药上行于头,综合全方,共奏祛风胜湿之效,使客于肌表之风湿随汗而解,头痛,头凉等症自除。
小结
孙玉凤老师精通中医经典理论,善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上两则医案中,阎教授妙用补中益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基础方,略加化裁,两例疑难病症得解。
参考文献:
[1] 杨丽华等,浅谈气虚发热[J],吉林中医药,2006,26:8
[2] 李辉等,气虚发热学说源流探讨[J],山西中医,2001,17:5
[3] 毛军民,连建伟治疗内伤头痛经验撷英[J],江西中医药,2009,40:313
[4] 姚欣艳,熊继柏教授治疗内伤头痛经验[M],中医药导报,2008,14:1, 百拇医药(徐洪章 孙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