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级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
【摘 要】目的:探讨心理分级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血管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分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理分级护理干预下,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具有明显改善,对提升治疗效果、增强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分级护理;脑血管介入治疗;焦虑、抑郁程度;睡眠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10--02
前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该病逐渐年轻化,而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性,促生出大量儿童心脑血管患者。该病具有发病急、病程长、高致死率等特点,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1]。微创技术在不断更新,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疗效确切、痛苦少等优势成为脑血管临床治疗的首选。然而,对于介入治疗,患者因了解过少,对手术信任感不足,极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最终影响介入治疗效果。对此,本文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心理分级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本院心脑血管科2017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血管患者60例,以抽签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6-15(9.12±1.02)岁;在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6-15(9.65±1.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在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检查、治疗与护理工作,包含介入手术的术前准备、交代患者家长手术前禁忌与手术时间,了解患者术后不适情况,告诫患者注意事项。
观察组采用心理分级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评估,以HAMA、HAMD评估患者心理焦虑抑郁情况,并根据得分将患者分为三个等级:<7分,一级护理;7-14分,二级护理;>14分,三级护理。(1)一级护理。两个指标均小于7分的采用一级心理指导,通过为患者提供良好居住环境,与患者交流,引导患者述说疑虑,耐心倾听;为患者播放介入手术动画版,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并摆正心态,缓解孩子心理畏懼感;为孩子讲故事、唱儿歌等,提高儿童对医护人员依赖性,以便患者介入手术过程出现不适能够及时反映。同时,构建良好护患关系,还有助于提高儿童治疗依从性,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面对手术,积极配合治疗。(2)二级护理。对于两指标均在7-14分之间的患者,在一级护理的基础上,展开专业的心里放松,单独对患者进行指导,通过搂抱、轻拍、抚摸等给予儿童安全感。同时,护士可通过在衣服上绘画、做些小装饰等缓解儿童病人对疾病的恐惧,也可利用儿童玩具、小花朵等装饰病房,转移冰冷病房对患者的内心压力。另外,加强儿童家属心理护理,儿童年龄较小,面对疾病,不仅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其家属亦然,可带领患者家属平躺在瑜伽垫上,调至合适体位,闭眼、缓慢呼吸,进行一次全身放松,有意识放缓呼吸频率,使患者身心放松,30s后静坐,3min后再次重复,平均每日2次,缓解家属心理压力。(3)三级护理。对于两个指标均大于14分的患者,进行一二级护理的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发症进行动态观察,遵照医嘱使用镇定剂,控制患者情绪,并做好记录工作。加强和患者沟通,全天候由专人看护,通过言语鼓励、加强其与其他治愈儿童交流等增强患者信心。同时,邀请专业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深层次护理,促进患者及早康复。
1.3 观察指标
HAMA、HAMD比较。小于7分,为无焦虑、抑郁;7-14分,为轻微焦虑、抑郁;>14分,为明显焦虑、抑郁[2]。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学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心理分级护理作为新兴护理干预手段,能够在脑血管患者介入手术前对患者心理情况科学评估,并依照评估结果将患者划分为三个等级,针对性不同级别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式,患者患者心理压力,降低患者焦虑感与抑郁,促进患者顺利手术、及早康复[3]。
一定程度上,心理分级护理改善了患者手术应激心理,提高了患者手术治疗积极性,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相应减轻[4]。文章研究表明,使用心理分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明显减轻,P<0.05。表示心理分级护理能够改善脑血管患者介入手术焦虑、抑郁心理。在心理分级护理下,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针对性护理,一级心理护理应用,主要预防患者对自身疾病、介入手术认知不足导致的轻微不良情绪,这类患者通过环境改善、知识传播能够及时调整不良情绪[5]。二级心理护理应用,主要预防患者中度负面情绪,通过传授知识、改善环境与专项指导,能够及时调节患者心理。三级心理指导针对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弱,前两级护理方式无法达到手术要求的患者,应进行专项护理,使患者保持乐观心态,保障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脑血管患者介入治疗中,心理分级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压力,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增强患者预后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王雪梅,王水雨,丁岩,王淑云.心理分级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09):5-8.
马静.心理分级护理模式对择期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07):785-788.
王陈晨,仲崇俊.心理分级护理模式对择期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睡眠质量、疼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7,39(23):3678-3680.
李燕玲,卢莹,靳小雯,徐玉兰,鲁才红,胡德英,侯晓华,陈阳龙.分级心理护理干预对癌症住院患者心理影响的观察[J].贵州医药,2017,41(11):1212-1213.
林素芬.心理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21):75-77., 百拇医药(安启英)
【关键词】心理分级护理;脑血管介入治疗;焦虑、抑郁程度;睡眠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10--02
前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该病逐渐年轻化,而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性,促生出大量儿童心脑血管患者。该病具有发病急、病程长、高致死率等特点,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1]。微创技术在不断更新,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疗效确切、痛苦少等优势成为脑血管临床治疗的首选。然而,对于介入治疗,患者因了解过少,对手术信任感不足,极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最终影响介入治疗效果。对此,本文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心理分级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本院心脑血管科2017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血管患者60例,以抽签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6-15(9.12±1.02)岁;在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6-15(9.65±1.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在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检查、治疗与护理工作,包含介入手术的术前准备、交代患者家长手术前禁忌与手术时间,了解患者术后不适情况,告诫患者注意事项。
观察组采用心理分级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评估,以HAMA、HAMD评估患者心理焦虑抑郁情况,并根据得分将患者分为三个等级:<7分,一级护理;7-14分,二级护理;>14分,三级护理。(1)一级护理。两个指标均小于7分的采用一级心理指导,通过为患者提供良好居住环境,与患者交流,引导患者述说疑虑,耐心倾听;为患者播放介入手术动画版,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并摆正心态,缓解孩子心理畏懼感;为孩子讲故事、唱儿歌等,提高儿童对医护人员依赖性,以便患者介入手术过程出现不适能够及时反映。同时,构建良好护患关系,还有助于提高儿童治疗依从性,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面对手术,积极配合治疗。(2)二级护理。对于两指标均在7-14分之间的患者,在一级护理的基础上,展开专业的心里放松,单独对患者进行指导,通过搂抱、轻拍、抚摸等给予儿童安全感。同时,护士可通过在衣服上绘画、做些小装饰等缓解儿童病人对疾病的恐惧,也可利用儿童玩具、小花朵等装饰病房,转移冰冷病房对患者的内心压力。另外,加强儿童家属心理护理,儿童年龄较小,面对疾病,不仅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其家属亦然,可带领患者家属平躺在瑜伽垫上,调至合适体位,闭眼、缓慢呼吸,进行一次全身放松,有意识放缓呼吸频率,使患者身心放松,30s后静坐,3min后再次重复,平均每日2次,缓解家属心理压力。(3)三级护理。对于两个指标均大于14分的患者,进行一二级护理的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发症进行动态观察,遵照医嘱使用镇定剂,控制患者情绪,并做好记录工作。加强和患者沟通,全天候由专人看护,通过言语鼓励、加强其与其他治愈儿童交流等增强患者信心。同时,邀请专业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深层次护理,促进患者及早康复。
1.3 观察指标
HAMA、HAMD比较。小于7分,为无焦虑、抑郁;7-14分,为轻微焦虑、抑郁;>14分,为明显焦虑、抑郁[2]。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学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心理分级护理作为新兴护理干预手段,能够在脑血管患者介入手术前对患者心理情况科学评估,并依照评估结果将患者划分为三个等级,针对性不同级别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式,患者患者心理压力,降低患者焦虑感与抑郁,促进患者顺利手术、及早康复[3]。
一定程度上,心理分级护理改善了患者手术应激心理,提高了患者手术治疗积极性,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相应减轻[4]。文章研究表明,使用心理分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明显减轻,P<0.05。表示心理分级护理能够改善脑血管患者介入手术焦虑、抑郁心理。在心理分级护理下,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针对性护理,一级心理护理应用,主要预防患者对自身疾病、介入手术认知不足导致的轻微不良情绪,这类患者通过环境改善、知识传播能够及时调整不良情绪[5]。二级心理护理应用,主要预防患者中度负面情绪,通过传授知识、改善环境与专项指导,能够及时调节患者心理。三级心理指导针对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弱,前两级护理方式无法达到手术要求的患者,应进行专项护理,使患者保持乐观心态,保障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脑血管患者介入治疗中,心理分级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压力,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增强患者预后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王雪梅,王水雨,丁岩,王淑云.心理分级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09):5-8.
马静.心理分级护理模式对择期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07):785-788.
王陈晨,仲崇俊.心理分级护理模式对择期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睡眠质量、疼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7,39(23):3678-3680.
李燕玲,卢莹,靳小雯,徐玉兰,鲁才红,胡德英,侯晓华,陈阳龙.分级心理护理干预对癌症住院患者心理影响的观察[J].贵州医药,2017,41(11):1212-1213.
林素芬.心理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21):75-77., 百拇医药(安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