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 20188
编号:13575749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和中医治疗(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1日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88
     脓毒症AKI发病机制及生物标志物

    1. 脓毒症AKI发病机制 AKI是一种由多种机制参与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学者们公认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其发病机制之一。主要通过以下致病机制参与AKI的发生[31-33]。

    1.1. 肾血流动力学改变 肾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收缩活性物质表达上调,血管扩张活性物质表达下调,导致肾脏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肾脏缺血灌流不足,最终致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ar Filtration Rate,GFR)下降,肾功能损伤。

    1.1.2 肾小管损伤 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极性丧失和骨架完整性破坏,上皮细胞坏死和凋亡,坏死的细胞脱落堵塞肾小管,导致小管液返漏,GFR下降,而同时代偿细胞去分化、迁移和增殖,最终修复小管损伤。

    1.1.3 肾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内皮损伤时,粘附分子表达上调,致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并通过损伤的内皮细胞游离至肾间质,分泌炎性因子(IL-18,TNF-α,ICAM-1等)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等,导致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启动炎症级联反应,最终损伤肾小管,而炎性反应又可通过呼吸爆发机制引起细胞凋亡,从而加重肾脏损伤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