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 20189
编号:13574237
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出血患者康复期生命质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1日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89
     1.3 观察指标 进行干预后,应用SF-36量表调查2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及睡眠质量,生命质量评分包括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2组患者观察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2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为(6.45±2.34)分、对照组为(11.21±3.1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病因多样,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有人也称高血压性脑出血,且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在生活中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将其诱发,导致脑出血情况的出现。据相关医学资料显示,脑出血具有突发性,往往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且伴随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出现的临床症状,并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3]显示,脑出血是我国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临床类型,占所有脑血管病的40%~50%,脑出血80%发生在大脑半球,20%发生于脑叶、脑干、小脑和脑室,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因此,有必要及时对其进行治疗,并在康复期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协同开展,通过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来营造治疗环境,有效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认知行为治疗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并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对其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则包括详细的药物指导、认知指导等。药物方面需要护理人员密切进行干预,详细说明规范用药的重要性,以便于提升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认知指导,首先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诊断,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在指导中,需要将患者的错误观点及观念进行剔除,并要求患者学会与错误观点和行为进行内心辩论的方法。

    综上所述,将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脑出血患者康复期,具有良好疗效,可有效将其生命质量进行提升,并改善其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趙红红,陆晓红,朱缙伟.认知行为为主的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康复期患者焦虑情绪和血清中MIF和BDNF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1):70-72.

    [2]徐文,汪晓蓉,陈敏.认知行为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与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2(10):62-63.

    [3]蒋兴荣,谭洁,胡建方,等.认知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康复的影响[J].华夏医学,2013,26(5):955-958., http://www.100md.com(朱丹)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