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失眠睡眠 > 失眠
编号:13552840
汪卫东教授临床辨治失眠经验浅述(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1日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95
     摘要 汪卫东教授从事中医心理与睡眠研究工作三十余载,带领团队研究出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该法在治疗慢性失眠、神经症每获良效,本文将汪师使用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的有关经验进行整理介绍。

    关键词 中医心理学;TIP技术;慢性失眠

    A Brief Description of Professor Wang Weidong Clinical Experience in Diagnosis and Treating of Insomnia

    Liu Xiaowen 1,Wang Weidong 2

    (1 Beijing Xuanw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Beijing 100050,China; 2 Guang ′anmen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53,China)

    Abstract Professor wang weidong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medicine psychology and sleep for more than 30 years.He lead the team to develop low impedance mind induction therapy(TIP),This method is used to treat chronic sleep disorder and neurosis and each obtain good effect.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wang′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chronic sleep disorders with TIP therapy.

    Key Words Psyc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P technology;Chronic sleep disorder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19.01.026

    汪卫东教授从事中医心理与睡眠研究工作三十余载,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带领团队研究出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该疗法是中医学与中医心理学相结合,适应中国人心理特征的本土心理疗法,治疗语言贴合国人心理,方法独特,疗效确切。在跟随汪卫东教授学习睡眠及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发现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在治疗慢性失眠、神经症每获良效。使用该法治疗对避免减药反应和提高社会适应性也获得较好的效果,潜心领悟汪卫东老师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尤其是汪师对治疗慢性失眠,略有心得,现将汪师使用TIP技术治疗慢性失眠的有关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1 重视病史收集

    汪老师认为,慢性失眠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身疾病和症状,慢性失眠患者,多数病程较长,杂合了心理应激、焦虑、抑郁、不良生活事件等因素带来的情绪反应[1]。在临诊过程中,除外对患者自述症状及常规问诊,汪师非常重视对首次失眠经历的问诊及特殊成长史等相关病史收集。

    1.1 重视对首次失眠经历的详细问诊 在失眠患者就诊时,汪师着重询问首次失眠发生的情况,首次失眠发生的时间、年龄、有无明显诱因等等,大多数失眠患者都能回忆起首次的失眠经历、失眠发生前遭遇的生活事件、当时的心境、接受治疗的情况、以及对后续失眠产生的影响等等。根据临床观察,第1次失眠发生时常常是伴有明确诱因的,多数为具体的不良生活事件[2],其类似的因素往往会导致失眠的复发及加重。就诊时患者因为深受失眠之苦,所述症状纷繁杂乱,其中含杂失眠带来的不良心境体验,汪师问诊中重点追溯首次失眠体验,并指出对首次失眠经历的详细掌握对于失眠的心理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首次失眠的问诊越明确、越详细,治疗思路越清晰,相应治疗的效果越好。

    1.2 失眠首诊结构化病历 失眠首诊结构化病历是汪师为失眠问诊而专门采用的纸质病历,该门诊病历包含八个栏目,包括一般情况、睡眠情况、日间功能、发病史、睡眠认知、个人史、家庭史及治疗。各项又包含若干条目,比如睡眠情况除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药物情况外还包含患者睡眠能力评估。睡眠认知则含16条关于睡眠的典型不合理认知,个人史中含9条典型人格倾向问题。这些相关资料对治疗师能较快速、全面收集患者病情资料,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等有一个全面掌握。

    1.3 重視成长史及人格倾向等方面病史收集 临床发现失眠患者倾向于内倾、不稳定型人格、易紧张、敏感多疑、谨小慎微等特点,这些内化的心理冲突,容易导致情绪唤醒和睡眠期间生理活动加强[3]。目前临床常用人格评估量表从横断面评估得出的测量结果更多是被试当前时点的人格特征,难以看出人格发展的轨迹和线索,不利于追溯发病原因及过程,更不利于后续心理治疗。汪师认为人格是发展的,不同个体发展经历形成不同的人格要素,不同的人格要素对于心理疾病的发病也具有不同的易感倾向[4],临床中不仅要关注人格特征,更要知道该特征形成的原因,也就是要挖掘个体人格发展水平、发展要素及心理病理发病机制。要研究人格发展必须研究各人格要素发展的水平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需要收集患者成长史进行纵向研究。汪师团队研制出的《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5]是在中医学“整体思维、恒动发展观以及辨证统一观”的指导下,通过对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忆溯性研究。通过纵向研究,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使用该量表研究发现失眠症患者学龄前所受的教养方式如严厉批评等,以及不良的交往行为可能导致了焦虑的人格倾向,这使人们更容易患失眠症[6]。失眠患者与健康人在童年期的差异尚小,仅仅表现于自主性发展水平弱于健康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失眠症患者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人格发展不足,重点表现在思维方式、社会恐惧感、自主性3个方面[7]。这些临床研究为失眠患者的心理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也对汪师对部分失眠患者进行“人格再成长”提供了理论依据。病史收集中使用的提纲式作业,包含5个年龄段5个不同情感方面的病史收集,由患者在首次就诊后回家独立完成,使得病史收集纵横有序,既简捷又不失全面。, http://www.100md.com(刘晓雯 汪卫东)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失眠睡眠 > 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