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 20197
编号:13543207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概况(3)
http://www.100md.com 2019年7月1日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97
     3.1.1 阴阳不交

    中医内科学规划教材认为,失眠的病因虽多,但其病位主要在心,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灵枢·口问》记载“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人与阴阳天地相应,昼醒而夜寐,任何因素,只要致使阴阳不能顺利转变,阳不入阴或人体不能适应自然节律的变化,就可导致失眠发生。《灵枢·大惑论》云:一方面,“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另一方面,“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跷脉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现代研究也认为失眠的发生与卫气的运行失常密切相关,营卫有病,营卫运行失和,导致失眠[17 -18]。

    3.1.2 营卫不和

    中医睡眠理论充分考虑了天人相应的概念,综合了自然界和人体多种影响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睡眠多元性的发生机制。这一机制的中心环节是营卫二气的作用,营卫之气的循行失其常度则不寐。水谷精微可化生营卫之气。《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又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 ......
上一页1 2 3 4 5 6 7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2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