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 20143
编号:13679031
中医养生法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日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43
     摘要:中医养生的方法颇多,起居养生、精神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一系列方法人类达到保养身体、促进健康、延长生命、减轻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关键词:中医养生;养生方法;研究

    养生之道,在我国渊源流长。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的。中医药学中蕴藏的大量的养生保健理论及经验,对延缓人类衰老,延长寿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自《黄帝内经》开始,历朝历代的医学著作中,有关养生的论述数不胜数。但是综观其所论,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起居养生,精神养生,运动养生和饮食养生四个方面。

    1、起居养生

    起居养生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传统的养生原则而合理地安排起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在《内经》时代,人们已认识到人体气血,五脏,脉象和四时变化的相应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因而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机能,都必须与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相适应。人体要健康无病,就必须顺应四时,善于调摄;必须要使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相统一,这样才能保持生理功能的正常。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季节变化提出四时起居的具体做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捂秋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季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1]人的生命活动都遵循着一定的周期性或节律展开,顺乎自然的目的就是使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有常,无常),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精神养生

    主要包括包括精神心理调养和情趣爱好调养等方面。中医将神归于心,“心主神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属阳,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处社会之中,诸事纷扰,受外界精神剌激,引起情志变化,如不能修身养性,则神易耗而难聚,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而思想清静则能够调畅气血,促进人体精、气、神的充盛内守。因此要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须把“静坐”和“存想”作为自身精神锻炼方法。静坐是儒、道、佛三家皆推崇的修炼方法,一般认为,静坐能使精神内守,调畅情志且促进疾病恢复。“存想”则是在入静的状态下运用意念和想象来排除杂念的方法。两者都是运用呼吸、意念来调节心神及全身气血的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2]马克思说:“一种最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精神调摄养生是传统养生术中的重要措施。历代养生家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认识到,人的精神心态保持清静、乐观、坚强、开朗,才能有益于健康与长寿。

    此外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也很重要。无论古代抑或现代养生研究,正当的兴趣爱好有益于身心健康,能够却病延年。《寿亲养老新书》中载有“十乐”:读书义理、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读书可使人知识渊博,对周围的顺其万变应变自如。书画具有形象美,可以寄托情怀。优美的音乐既可以医治心灵的创伤,又可熏陶理想的情怀。还有下棋、雕刻、集邮、种花、旅游、钓鱼等,这些带有创造性性质的身心活动均有助于消除烦恼,舒畅情志,养性怡神,锻炼思维,使人身心舒畅。

    3、运动养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古代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尤其提倡运动养生。春秋战国时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已被作为健身养生的方法。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编出“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做体操,这是中医健身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此后运动养生一直在提倡。清·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体动则强健,久卧则委弱”。人类生命活动具有“恒动”特性,机体内在运动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经常运动,可“谷气得清,血脉流通,疾不得生”。

    适当的形体运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强壮体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传统的运动方式有很多,如太极拳、八段锦、导引等。传统的养生方法要领,就是意守、调息、动形三者的统一。以太极拳为例,它是中国传统的健身术之一,是一种将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动作舒展轻柔,圆活连贯,外可活动筋骨,以行气血;内可疏通气血,以养周身。所谓以意领气,以气动形,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之法。现代人也提倡“生命在于运动”。与古代养生不同的是,不再强调形神统一,只要动作舒缓协调、身体自然放松即可。散步、慢跑、游泳、跳舞、打球等都是现代有氧运动的养生方法。还有按摩养生,通过揉、摩、推、按、搓、拍等手法,作用于身体某些穴位和部位,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4、饮食养生

    饮食是健身之本。孙思邈曾经说过:“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3]人类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维持人体正常生长的各种营养物质,食物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人类健康,要达到养生的目的就要做到五味调和、饮食有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个食谱有主食,有副食,各种食品齐全,且主次搭配合理,包含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这与现代营养学提出的食物多样、五味均衡理念不谋而合。

    同时,大量科学研究也表明,膳食营养与慢性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膳食结构合理性的本质就是体现了营养成分平衡,酸性和碱性食物平衡,新陈代谢平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中老年慢性病、“文明病”等,就是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4]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调配,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因此饮食中我们要做到谨和五味,五味调和方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其次主食要五谷相杂、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合理;再次食物应寒热适宜,食物属性的阴阳寒热要互相调和;最后饮食不可饥饱无度,并且进餐要有规律,养成定时定量的良好习惯。

    5、小结

    中医养生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古文化和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人类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在今天依然是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参考文献:

    1、杨文忠.千年养生智慧:身边的〈黄帝内经〉[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卢传坚 林嬿钊.当代名老中医养生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14-01-03

    3、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序论[M].

    4、刘占文.中医养生大概念[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3(10), http://www.100md.com(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