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回顾性分析(2)
2 结果
35例患者住院时间最短14d,最长32 d,平均(26.2±5.5)d。患者中有34例好转出院,其中22例为显著好转,5例仍存在吞咽困难,4例仍存在Horner征,但均为轻度,3例仍存在交叉性感觉障碍,1例病死。
3 讨论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早期认为主要为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已证实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病例在全部病例中仅占10%的比例,而单侧椎动脉闭塞则占有约75%的比例,剩余部分多为基底动脉闭塞引起[6-8]。颅脑生理结构上,小脑后下动脉为椎动脉最大的分支,由椎动脉上部分出,向延髓上部外侧区以及蚓部下方及小脑半球底部供血。小脑后下动脉的变异率较高,其走向为自椎动脉外侧发出,至小脑底面后分为2支,其中内支吻合于同侧小脑动脉以及对侧小脑后下动脉内支,侧支则吻合于同侧的小脑前下动脉。当小脑后下动脉发生闭塞时,一般情况下供血区发生梗死的部位仅局限于小脑后下动脉至延髓小分支,形成延髓背外侧综合征[9-10]。
, 百拇医药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吸烟史等均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其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患者临床常表现出典型的体征,包括疑核、三叉神经脊髓束或脊髓丘脑束、前庭神经下核、前后脊髓小脑束、网状结构交感下行纤维等。由于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发病急,患者症状体征表现复杂,提倡早期进行诊断并依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措施,及早施治。MRI是临床诊断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有效手段,一般表现为病灶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一旦确认,应给予患者综合治疗,包括抗凝、溶栓、抗血小板、高危因素控制等,以期获得良好预后。本组中97.1%(34/35)患者好转出院,仅1例病死,病死率2.9%。
总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因复杂,症状、体征多样,临床应严格掌握疾病的典型症状,了解患者病史及合并症,积极进行早期的MRI检查和确诊,制定综合性治疗方案,以提高预后,降低病残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 全明范.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与预后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5(5):898.
[2] 史晶华.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60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239-240.
[3] 张敏,段惠玲,朱美婕.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分析[J]. 中国伤残医学,2011,19(5):61-62.
[4] 于小荣,卫朱军,霍晓东.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38例临床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3):374-375.
[5] 胡玉波,宋国军.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1例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143-144.
[6] 高玉苹.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40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466-2467.
, http://www.100md.com
[7] 王维治,王化冰. 临床神经病学定位[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2-135.
[8] 李欣,吴子明,王大勇,等.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加阿斯综合征误诊为耳源泉性眩晕一例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10(1):126-128.
[9] Menendez-gonzalez M,Garcia C,Suarez E,et al. Wallenberg’s syndrome secondary to dissection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caused by chiropractic manipulation [J]. Rev Neurol,2003,37(37):837-839.
[10] Kitis O,Calli C,Yunten N,et al. Wallenberg’s 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findings [J]. Acta Radiol,2004,45(45):78-84., 百拇医药(王永东 陶友惠 杨江 卢勇 李艳平)
35例患者住院时间最短14d,最长32 d,平均(26.2±5.5)d。患者中有34例好转出院,其中22例为显著好转,5例仍存在吞咽困难,4例仍存在Horner征,但均为轻度,3例仍存在交叉性感觉障碍,1例病死。
3 讨论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早期认为主要为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已证实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病例在全部病例中仅占10%的比例,而单侧椎动脉闭塞则占有约75%的比例,剩余部分多为基底动脉闭塞引起[6-8]。颅脑生理结构上,小脑后下动脉为椎动脉最大的分支,由椎动脉上部分出,向延髓上部外侧区以及蚓部下方及小脑半球底部供血。小脑后下动脉的变异率较高,其走向为自椎动脉外侧发出,至小脑底面后分为2支,其中内支吻合于同侧小脑动脉以及对侧小脑后下动脉内支,侧支则吻合于同侧的小脑前下动脉。当小脑后下动脉发生闭塞时,一般情况下供血区发生梗死的部位仅局限于小脑后下动脉至延髓小分支,形成延髓背外侧综合征[9-10]。
, 百拇医药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吸烟史等均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其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患者临床常表现出典型的体征,包括疑核、三叉神经脊髓束或脊髓丘脑束、前庭神经下核、前后脊髓小脑束、网状结构交感下行纤维等。由于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发病急,患者症状体征表现复杂,提倡早期进行诊断并依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措施,及早施治。MRI是临床诊断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有效手段,一般表现为病灶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一旦确认,应给予患者综合治疗,包括抗凝、溶栓、抗血小板、高危因素控制等,以期获得良好预后。本组中97.1%(34/35)患者好转出院,仅1例病死,病死率2.9%。
总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因复杂,症状、体征多样,临床应严格掌握疾病的典型症状,了解患者病史及合并症,积极进行早期的MRI检查和确诊,制定综合性治疗方案,以提高预后,降低病残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 全明范.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与预后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5(5):898.
[2] 史晶华.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60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239-240.
[3] 张敏,段惠玲,朱美婕.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分析[J]. 中国伤残医学,2011,19(5):61-62.
[4] 于小荣,卫朱军,霍晓东.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38例临床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3):374-375.
[5] 胡玉波,宋国军.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1例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143-144.
[6] 高玉苹.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40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466-2467.
, http://www.100md.com
[7] 王维治,王化冰. 临床神经病学定位[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2-135.
[8] 李欣,吴子明,王大勇,等.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加阿斯综合征误诊为耳源泉性眩晕一例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10(1):126-128.
[9] Menendez-gonzalez M,Garcia C,Suarez E,et al. Wallenberg’s syndrome secondary to dissection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caused by chiropractic manipulation [J]. Rev Neurol,2003,37(37):837-839.
[10] Kitis O,Calli C,Yunten N,et al. Wallenberg’s 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findings [J]. Acta Radiol,2004,45(45):78-84., 百拇医药(王永东 陶友惠 杨江 卢勇 李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