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改良矫正术
[关键词] 青少年;鼻中隔;外科手术
中文摘要:目的:改良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避免了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的不良反应,牺牲较少的组织而恢复鼻中隔的正常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方法:根据自己的手术经验和资料的提示。结果:提供了临床经验。结论:对于正在发育中的青少年来说起到了即解决了病患又保留了鼻腔功能;同时也减少了鼻中隔并发症的发生。
鼻中隔偏曲是临床常见病之一,鼻中隔矫正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为黏膜下切除术,随着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倡导对鼻中隔偏曲进行局部结构异常的矫形的处理,尽量减少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在鼻中隔偏曲改良矫正术中,通过解除四方软骨的内在及外部的挤压力和牵拉力,使软骨展平,保留了四方软骨的支持力,避免了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的不良反应,牺牲较少的组织而恢复鼻中隔的正常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因此根据这一宗旨,截取2008-2010年收治的60例青少年单纯中隔偏曲者,鼻窦CT确定,行鼻中隔偏曲改良矫正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60例患者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14-18岁。临床表现:鼻塞45例,头痛10例,鼻出血5例。均行鼻窦CT检查;证实鼻中隔偏曲伴双侧下鼻甲肥大。其中软骨部或骨部C型或S型偏曲50例,(其中因鼻外伤所致10例,)10例为单纯棘、嵴或距状突。
1.2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面部消毒,均采取局部麻醉,用1/1000肾上腺素+1%利多卡因采取先左侧由后向前黏-软、骨膜下逐步注射退针麻醉,然后再与对侧黏-软、骨膜下同手法麻醉。手术全程均在0°鼻内镜下完成。术中通常采取2次切口,第一次为鼻中隔左侧L形切口,二次切口为对于延至鼻腔底部切口的基础上再行与鼻中隔长轴平行约0.5cm长度的切口,(起到引流作用可避免术后中隔血肿)。
, 百拇医药
切口方法同[1],切开软骨膜到达软骨后,用剥离子由上到下有前向后紧贴黏-软骨膜剥离至筛骨垂直板与四方软骨交界处至越过偏曲骨质,用剥离子适当加压四方软骨沿骨缝进入到对侧剥离骨部偏曲,待双侧黏骨膜游离后,分以下两种方案处理:,对于仅骨质偏曲者将偏曲骨质咬除,或去除大部分骨性支架仅在筛骨垂直板顶部留0.7-1.0cm,且在中隔顶部四方软骨和筛骨垂直板结合部的连续性务必保持,以防术后出现鼻梁中部塌陷;对于合并四方软骨有偏曲者可适当给予部分切除,将偏曲软骨在凸面给予划斜线或田字形,根据具体情况将线内软骨选择性去除。[2]四方软骨另一侧的黏-软骨膜不剥离或大部分不予剥离。
对予骨部出现的单纯棘、嵴或距状突,切口可根据单纯棘、嵴或距状突出现侧给予切口,剥离方法同上,至越过棘、嵴或距状突后给予用多关节鼻中隔咬骨钳咬除或选择合适的骨凿去除之,余则不动。
缝合切口:小圆针缝合切口上端一针,对于伴有下鼻甲肥大者给予先行向外侧骨折后,再将肥大的下鼻甲后端及下面给予用吸切器大部分切除,而适当保留鼻甲前端及上面粘膜。然后用前鼻镜一侧镜叶压迫切口处粘膜起到保护作用,以防填塞油纱条时出现剥离侧的黏骨膜移位。双侧鼻腔对称性填塞油纱条,先填赛鼻腔上端,再中间并形成口袋状,最后填塞口袋内,一方面可将防止中隔腔内积血,另一方面可防止纱条脱出。对于有些粘膜破裂者可在裂孔处用明胶海绵间隔。
, 百拇医药
2结果
2.1疗效
术后随访6个月-3年,60例患者中,57例痊愈,余3例鼻塞改善效果不明显,与当时因患者年龄较小,术中不宜给予切除过多,均于术后1-2年后再次出现鼻塞,考虑与患者鼻继续发育有关,因此除非因比较明确的偏曲造成鼻塞,应首先考虑药物治疗,待16岁后再行手术治疗为妥。
鼻中隔粘膜下改良矫正术,根据患者偏曲的不同类型、部位、程度,确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尤为重要,而不同切口手术方式的灵活选择,有利于充分暴露偏曲部位,准确切除偏曲结构,彻底矫正偏曲,更多保留正常的鼻中隔软骨及骨性结构,防止术后鼻中隔软弱及穿孔。对于正在发育中的青少年来说起到了即解决了病患又保留了鼻腔功能;同时也减少了鼻中隔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游学俊,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11,481-483
2.冯立人,鼻中隔鼻成形术与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的比较,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22,1044-1046, 百拇医药(郭冬梅 盛海燕)
中文摘要:目的:改良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避免了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的不良反应,牺牲较少的组织而恢复鼻中隔的正常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方法:根据自己的手术经验和资料的提示。结果:提供了临床经验。结论:对于正在发育中的青少年来说起到了即解决了病患又保留了鼻腔功能;同时也减少了鼻中隔并发症的发生。
鼻中隔偏曲是临床常见病之一,鼻中隔矫正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为黏膜下切除术,随着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倡导对鼻中隔偏曲进行局部结构异常的矫形的处理,尽量减少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在鼻中隔偏曲改良矫正术中,通过解除四方软骨的内在及外部的挤压力和牵拉力,使软骨展平,保留了四方软骨的支持力,避免了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的不良反应,牺牲较少的组织而恢复鼻中隔的正常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因此根据这一宗旨,截取2008-2010年收治的60例青少年单纯中隔偏曲者,鼻窦CT确定,行鼻中隔偏曲改良矫正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60例患者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14-18岁。临床表现:鼻塞45例,头痛10例,鼻出血5例。均行鼻窦CT检查;证实鼻中隔偏曲伴双侧下鼻甲肥大。其中软骨部或骨部C型或S型偏曲50例,(其中因鼻外伤所致10例,)10例为单纯棘、嵴或距状突。
1.2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面部消毒,均采取局部麻醉,用1/1000肾上腺素+1%利多卡因采取先左侧由后向前黏-软、骨膜下逐步注射退针麻醉,然后再与对侧黏-软、骨膜下同手法麻醉。手术全程均在0°鼻内镜下完成。术中通常采取2次切口,第一次为鼻中隔左侧L形切口,二次切口为对于延至鼻腔底部切口的基础上再行与鼻中隔长轴平行约0.5cm长度的切口,(起到引流作用可避免术后中隔血肿)。
, 百拇医药
切口方法同[1],切开软骨膜到达软骨后,用剥离子由上到下有前向后紧贴黏-软骨膜剥离至筛骨垂直板与四方软骨交界处至越过偏曲骨质,用剥离子适当加压四方软骨沿骨缝进入到对侧剥离骨部偏曲,待双侧黏骨膜游离后,分以下两种方案处理:,对于仅骨质偏曲者将偏曲骨质咬除,或去除大部分骨性支架仅在筛骨垂直板顶部留0.7-1.0cm,且在中隔顶部四方软骨和筛骨垂直板结合部的连续性务必保持,以防术后出现鼻梁中部塌陷;对于合并四方软骨有偏曲者可适当给予部分切除,将偏曲软骨在凸面给予划斜线或田字形,根据具体情况将线内软骨选择性去除。[2]四方软骨另一侧的黏-软骨膜不剥离或大部分不予剥离。
对予骨部出现的单纯棘、嵴或距状突,切口可根据单纯棘、嵴或距状突出现侧给予切口,剥离方法同上,至越过棘、嵴或距状突后给予用多关节鼻中隔咬骨钳咬除或选择合适的骨凿去除之,余则不动。
缝合切口:小圆针缝合切口上端一针,对于伴有下鼻甲肥大者给予先行向外侧骨折后,再将肥大的下鼻甲后端及下面给予用吸切器大部分切除,而适当保留鼻甲前端及上面粘膜。然后用前鼻镜一侧镜叶压迫切口处粘膜起到保护作用,以防填塞油纱条时出现剥离侧的黏骨膜移位。双侧鼻腔对称性填塞油纱条,先填赛鼻腔上端,再中间并形成口袋状,最后填塞口袋内,一方面可将防止中隔腔内积血,另一方面可防止纱条脱出。对于有些粘膜破裂者可在裂孔处用明胶海绵间隔。
, 百拇医药
2结果
2.1疗效
术后随访6个月-3年,60例患者中,57例痊愈,余3例鼻塞改善效果不明显,与当时因患者年龄较小,术中不宜给予切除过多,均于术后1-2年后再次出现鼻塞,考虑与患者鼻继续发育有关,因此除非因比较明确的偏曲造成鼻塞,应首先考虑药物治疗,待16岁后再行手术治疗为妥。
鼻中隔粘膜下改良矫正术,根据患者偏曲的不同类型、部位、程度,确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尤为重要,而不同切口手术方式的灵活选择,有利于充分暴露偏曲部位,准确切除偏曲结构,彻底矫正偏曲,更多保留正常的鼻中隔软骨及骨性结构,防止术后鼻中隔软弱及穿孔。对于正在发育中的青少年来说起到了即解决了病患又保留了鼻腔功能;同时也减少了鼻中隔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游学俊,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11,481-483
2.冯立人,鼻中隔鼻成形术与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的比较,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22,1044-1046, 百拇医药(郭冬梅 盛海燕)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耳鼻喉科 > 鼻及鼻窦疾病 > 鼻腔疾病 > 鼻中隔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