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蜀妇科名家诊治月经过少的学术思想
血证,刘敏,1唐宗海诊治月经过少的学术思想,1以寒,热,虚,实论病机,审证重视气,水,2常法与异法结合施治,3用药从肝,脾,肾入手,2卓雨农诊治月经过少的学术思想,3王渭川诊治月经过少的学术思想,4刘敏如诊治月经过少的学
郭茜凤,谢梦蝶(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月经周期正常,但月经量明显减少,少于正常经量的二分之一或经量不足30 ml,或经行持续时间仅1 ~2 天、甚至点滴即净,以上症状持续出现2 个月经周期或2 个月经周期以上可称为月经过少。在临床上,月经过少十分常见,且常伴随月经后期出现。现代主流观点[1]认为月经过少的病机有虚实两端,虚者主要为肾虚、血虚,实者主要为血瘀及痰湿。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天癸虽至,然不盛,血海不满,故经行量少。《叶天士女科》中说:“形瘦经少,此血气弱也”。气血亏虚,冲任失养,血海不满,故经行量少。《叶天士女科》中说:“形肥经少,此痰凝经髓也”。脾失健运,痰湿阻滞冲任胞脉,气血瘀滞,瘀血内停,冲任不畅,故经行量少。受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妇科流派对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有着不同的认识。
在传统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四川地区出现的名家众多。晚清到现代是川蜀妇科流派成熟和达到鼎盛的时期。以卓雨农、王渭川、唐伯渊、王祚久、曾敬光为代表的第一代四川中医妇科名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川派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以刘敏如、谭万信、杨家林、卓启墀、唐永淑、王华秀、陈忠宁为代表的第二代四川名中医,在传承中发展创新,使川蜀中医妇科流派达到了鼎盛。以陆华、谢萍、魏绍斌、曾倩、张庆文、吴克明为代表的第三代四川名中医也为川蜀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派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四川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纷繁多样的社会文化以及特殊的饮食习惯都对疾病的病机有一定的影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