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多态性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易感性,等位基因,1概念,1ITP分期,2遗传多态性,2分类,3免疫细胞受体,1FCγ受体(Fcgammareceptor,FCγR),2白细胞分化抗原72(Clusterdifferentiation,CD72
张 璐,周 敏(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血液肿瘤科,四川 成都 61173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多态性在ITP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是近些年来的研究重点。本文首次从免疫细胞受体、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调节分子和信号通路抑制剂四个方面总结遗传多态性在ITP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同时,将年龄及种族特异性纳入其中,以期为相关工作及研究提供参考。
1 概念
1.1 ITP 分期
ITP 分期:在诊断后的最初3 个月内被称为新诊断的ITP,3 ~12 月内被称为持续性ITP,超过12 月则被称为慢性ITP。
1.2 遗传多态性
遗传多态性是指在同一群体中,某个基因座上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且等位基因的频率大于1% 的现象。单个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即特定DNA 序列上单个核苷酸的替换,是最常见的遗传多态性形式。
2 分类
根据ITP 遗传多态性的功能属性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类:免疫细胞受体、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调节分子及信号通路抑制剂。
3 免疫细胞受体
3.1 FCγ 受体(Fcgammareceptor,FCγR)
FCγR 可感受抗体的调理作用并在识别及聚集Fc 受体时发挥其特异性的效应机制。FCγR Ⅲa 即CD16,是FCγR 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受体。Rezaeeyan等[1]发现CD16 158F >V 使苯基丙氨酸被缬氨酸替换,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导致血小板的破坏及ITP 进展,其认为该SNP 可作为判断ITP 患者预后的负性指标。然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