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予以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予以观察组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比对两组患者最终临床疗效、伤口感染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内后遗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8.00%,观察组伤口感染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8.00%,观察组术后6个月后遗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20.00%。2组统计学数据差异明显(X2=6.824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穿针内固定术能有效固定骨折部位,使骨结构完整性得到最大的修复,并且具有微创,伤口感染发生率低等优点,在治疗四肢骨折问题上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骨折;经皮穿针内固定术;骨结构;复位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5―0013―02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破坏,常见于钙质疏松的儿童及老年人,其次见于中青年人。一般情况下,只要处理及时,病人骨骼有望恢复原来的功能,也有少数病人可能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四肢骨折治疗是对断骨进行再次连接,目的是使骨结构恢复到最大限度的完整性,并恢复其功能[1]。石膏固定和牵引固定作为一常规的治疗方法,有着治疗时间长,恢复功能欠佳以及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关节僵硬等缺点,而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骨和软组织的损伤较大,易发生伤口愈合不佳、感染或愈合延迟等不良现象,故不推荐使用。近年来,经皮穿针内固定术受到众多骨科医生的肯定,它治疗四肢骨骼可以有效维持骨结构稳定,又可使其获得相对弹性刺激,利于骨骼的再生和愈合,是临床上治疗四肢骨骼的理想治疗方法[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病患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13-68岁,平均(35±8.25)岁,其中9例尺桡骨干骨折,5例肱骨踝上骨折,3例胫腓骨干骨折,4例股骨颈骨折,4例股骨干骨折;观察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10-65岁,平均(35.5±6.25)岁,其中11例尺桡骨干骨折,3例肱骨踝上骨折,3例胫腓骨干骨折,5例股骨颈骨折,3例股骨干骨折。比较2组其它基本资料(如,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备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身体检查,主刀医生根据X线片检查亦或CT扫描的结果,确定骨折发生位置、类型以及范围,予以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法,予以观察组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治疗法:根据患者的个人状况,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位置的麻醉,通过牵引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操作完毕后经皮穿入钢针,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并做好包扎。术后用石膏或夹板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并且对患者使用抗生素,防止伤口发生感染。待患者进一步回复之后,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骨骼功能复健。
1.3 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以及随访术后6个月内后遗症发生率。显效:患者骨折部位对位、对线效果良好,固定得当,骨结构功能恢复正常;好转:患者骨折部位固定、对位、对线效果一般,骨结构功能基本回复正常;无效:患者骨折部位对位、对线效果差,固定部位不准确,骨结构功能没有恢复甚至得到更严重的损伤。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两组数据的组间差距用X2检验。P>0.05表示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4]。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经过手术复位治疗,大多数患者骨折部位均有所恢复。具体如表1所示。对照组显效4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00%;观察组显效6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00%,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8%。对照组发生伤口感染3例,观察组发生伤口感染1例,伤口感染发生率为:对照组12.00%,观察组4.00%,两者相差8.00%。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为,对照组8例发生后遗症,观察组3例发生后遗症,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为32.00%,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为12.00%,比对照组少20.00%。比较2组统计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8245,P<0.05)。
3 讨论
骨折患者多见于骨质疏松的老年群体以及小孩。骨折后,患者会感觉到剧烈疼痛,并出现出血、发热等现象,情节严重时可能并发内脏损伤,最终导致休克。让骨折患者得到及时得当的治疗,可以使骨结构得到最大完整性的复位。相比传统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法的不易维持,容易错位,以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骨与软组织的重大损伤,易发生伤口愈合不良等劣势,经皮穿针内固定术的高效、微创、伤口感染率低等特点使它成为治疗四肢骨折的优选治疗方法[3]。经皮穿针内固定术吸取了中医传统正骨手法和闭合手术的优点,利用针与骨之间的紧密接触及两针的交叉作用,对抗骨折部位的错位、成角及旋转力量。尽可能保存了伤后骨折端残留的血液供应,保持了碎骨块与周围组织的连续性,既有利于骨折复位后的稳定,又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符合“充分保护骨折局部的血运,使有活力的骨块与主骨迅速连接”的生物学观点[4]。
我院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0例骨折患者进行了对比性治疗,比对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经皮穿针内固定术的治疗疗效,最终发现,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治疗的有效治愈率能高达96.00%,并且伤口感染率极低,仅为4.00%。
综上所述,经皮穿针内固定术高效、微创,在治疗四肢骨折的问题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唐超.经皮穿针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8):85-86.
[2] 文国义.经皮穿针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4):11.
[3] 彭杉刚.经皮穿针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02):107.
[4] 胡鲲,李溥,覃家永,陆耀宇,胡建山.经皮穿针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价值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3(28):3673-3675., 百拇医药(苏宗泽)
【关键词】骨折;经皮穿针内固定术;骨结构;复位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5―0013―02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破坏,常见于钙质疏松的儿童及老年人,其次见于中青年人。一般情况下,只要处理及时,病人骨骼有望恢复原来的功能,也有少数病人可能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四肢骨折治疗是对断骨进行再次连接,目的是使骨结构恢复到最大限度的完整性,并恢复其功能[1]。石膏固定和牵引固定作为一常规的治疗方法,有着治疗时间长,恢复功能欠佳以及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关节僵硬等缺点,而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骨和软组织的损伤较大,易发生伤口愈合不佳、感染或愈合延迟等不良现象,故不推荐使用。近年来,经皮穿针内固定术受到众多骨科医生的肯定,它治疗四肢骨骼可以有效维持骨结构稳定,又可使其获得相对弹性刺激,利于骨骼的再生和愈合,是临床上治疗四肢骨骼的理想治疗方法[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病患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13-68岁,平均(35±8.25)岁,其中9例尺桡骨干骨折,5例肱骨踝上骨折,3例胫腓骨干骨折,4例股骨颈骨折,4例股骨干骨折;观察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10-65岁,平均(35.5±6.25)岁,其中11例尺桡骨干骨折,3例肱骨踝上骨折,3例胫腓骨干骨折,5例股骨颈骨折,3例股骨干骨折。比较2组其它基本资料(如,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备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身体检查,主刀医生根据X线片检查亦或CT扫描的结果,确定骨折发生位置、类型以及范围,予以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法,予以观察组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治疗法:根据患者的个人状况,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位置的麻醉,通过牵引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操作完毕后经皮穿入钢针,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并做好包扎。术后用石膏或夹板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并且对患者使用抗生素,防止伤口发生感染。待患者进一步回复之后,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骨骼功能复健。
1.3 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以及随访术后6个月内后遗症发生率。显效:患者骨折部位对位、对线效果良好,固定得当,骨结构功能恢复正常;好转:患者骨折部位固定、对位、对线效果一般,骨结构功能基本回复正常;无效:患者骨折部位对位、对线效果差,固定部位不准确,骨结构功能没有恢复甚至得到更严重的损伤。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两组数据的组间差距用X2检验。P>0.05表示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4]。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经过手术复位治疗,大多数患者骨折部位均有所恢复。具体如表1所示。对照组显效4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00%;观察组显效6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00%,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8%。对照组发生伤口感染3例,观察组发生伤口感染1例,伤口感染发生率为:对照组12.00%,观察组4.00%,两者相差8.00%。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为,对照组8例发生后遗症,观察组3例发生后遗症,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为32.00%,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为12.00%,比对照组少20.00%。比较2组统计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8245,P<0.05)。
3 讨论
骨折患者多见于骨质疏松的老年群体以及小孩。骨折后,患者会感觉到剧烈疼痛,并出现出血、发热等现象,情节严重时可能并发内脏损伤,最终导致休克。让骨折患者得到及时得当的治疗,可以使骨结构得到最大完整性的复位。相比传统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法的不易维持,容易错位,以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骨与软组织的重大损伤,易发生伤口愈合不良等劣势,经皮穿针内固定术的高效、微创、伤口感染率低等特点使它成为治疗四肢骨折的优选治疗方法[3]。经皮穿针内固定术吸取了中医传统正骨手法和闭合手术的优点,利用针与骨之间的紧密接触及两针的交叉作用,对抗骨折部位的错位、成角及旋转力量。尽可能保存了伤后骨折端残留的血液供应,保持了碎骨块与周围组织的连续性,既有利于骨折复位后的稳定,又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符合“充分保护骨折局部的血运,使有活力的骨块与主骨迅速连接”的生物学观点[4]。
我院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0例骨折患者进行了对比性治疗,比对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经皮穿针内固定术的治疗疗效,最终发现,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治疗的有效治愈率能高达96.00%,并且伤口感染率极低,仅为4.00%。
综上所述,经皮穿针内固定术高效、微创,在治疗四肢骨折的问题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唐超.经皮穿针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8):85-86.
[2] 文国义.经皮穿针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4):11.
[3] 彭杉刚.经皮穿针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02):107.
[4] 胡鲲,李溥,覃家永,陆耀宇,胡建山.经皮穿针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价值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3(28):3673-3675., 百拇医药(苏宗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