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病人自我感受负担的调查
家人,心理,1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2研究工具,3研究方法,4统计学方法,2结果,1一般资料,2IBD病人的SPBS得分情况,3不同特征IBD病人SPBS得分的单因素分析(见表3),4IBD病人SPBS得分的多因素分析(见表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来国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由于IBD病因复杂,缺乏特效疗法,具有病程迁延和反复发作等临床特征,使病人不但承受各种消化道症状、营养不良、贫血和继发感染等全身症状之外,也因病势迁延而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精神压力[2]。IBD好发于青壮年(20岁~49岁),此时正处于个人事业发展和成家立业的人生关键时期,因长期患病而难以正常工作及承担家庭生活责任,故病人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3]。有效的IBD治疗,需要长期综合医疗手段和护理措施,而上述不良的心理状态,将严重影响病人治疗的依从性和有效性。因此,开展科学的临床护理指导和心理干预是IBD和各类慢性疾病有效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自我感受负担(self-perceived burden,SPB)是指病人在经济、照护、情感上对家属比较依赖,普遍存在拖累家人、成为家庭负担的心理感受[4]。目前国内外研究显示,肿瘤、尿毒症、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疾病病人均存在SPB[5],但较少见IBD相关SPB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检测结果的分析和归纳,以客观反映IBD病人的不良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的具体表现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建立和开展科学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改善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2月在苏州某三级甲等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IBD病人74例。纳入标准:①根据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协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确诊为IBD的病人;②年龄>18岁;③反复住院2次及以上;④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⑤自愿参加本调查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或妊娠;②认知行为异常。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病程、住院次数、疾病严重程度、是否在职、病人经济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与主要照顾者关系、照顾者年龄、照顾者文化、照顾者工作状况、主要照顾者健康状况、疾病类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2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