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循证护理》 > 2019年第9期
编号:795327
行为改变理论应用于慢性病病人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4年5月9日 循证护理 2019年第9期
效能,依从性,1研究背景,1相关概念,2适用人群特征,2行为改变理论在慢性病病人护理干预中的应用,1提高病人用药与康复训练依从性,2改善病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3改善生活质量,3局限性
     慢性病病程长、易复发,难以彻底治愈[1],因此,慢性病护理成为疾病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慢性病护理模式主要通过护理人员单向进行健康教育和监督,使病人被动改变不健康行为,对病人自我控制病情的效果欠佳。以行为改变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针对护理质量所提出的动态性、综合性护理模式,为病人行为转变提供全方位指导[2],逐步改变其健康相关行为,最终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3]。有研究表明,行为改变理论作为综合性一体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在健康行为改变领域的应用效果显著[4]。现对行为改变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其应用现状,以期为行为改变理论更好地应用于慢性病病人护理提供临床参考。

    1 研究背景

    1.1 相关概念

    目前应用于护理干预中最常见的行为改变理论为保护动机理论和跨理论模型。保护动机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受信息源和认知中介的调控,病人在信息源的作用下形成自我认知,通过认知中介过程的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形成健康应对模式,认知评价过程是该理论的核心。其中,威胁评估包括严重性、易感性、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四大要素,应对评估包括自我效能、反应效能和反应代价三大要素[5-6],严重性指缺乏对慢性病后果严重性的认识;易感性指对发病原因认识不足易导致不健康行为;内外部收益指不健康行为带来的快感以及家属亲友未意识到病人存在诱发慢性病的高危行为;自我效能指病人对改变不健康行为的信心;反应效能指病人并未感知改变不健康行为对疾病的影响,不了解健康行为对慢性病管理的益处;反应代价指病人维持健康行为对生活社交造成的不便[7]。干预的目的在于通过弱化内外部收益以及反应代价,强化严重性、易感性、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2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