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教育在慢性病病人中的应用进展
素养,1赋能的概念及起源,2赋能教育在慢性病病人中的应用原则和意义,3慢性病病人对赋能教育的需求,1对赋能教育者的需求,2对赋能防治信息的需求,4赋能教育在慢性病病人中应用研究现状及效果,1干预方式,2健康素养,3自我管理,4
有文献报道,我国慢性病病人平均年龄较10年前降低10~12岁[1],慢性病患病人群趋于低龄化,人类健康水平也随之下降。因慢性病治疗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产生费用较大[2],所以高效健康教育、经济治疗手段在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方面尤为重要。赋能教育被视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以病人为中心,让其主动参与到健康教育管理中,提升病人责任感及健康素养[3-4],并称之为慢性病管理的核心理念[5]。本研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综述赋能教育在慢性病病人中的应用情况。1 赋能的概念及起源
赋能是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运动意识和70年代的自我帮助观点被人们所认识[6],其中关系路径和动机路径是它的两个主要起源[7]。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赋能定义为慢性病病人主动参与自我管理,来影响健康结局与生活质量[8]。虽赋能有不同的解释,但中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发掘个体潜能,利用自我主观能动性,提高慢性病病人生存质量。
2 赋能教育在慢性病病人中的应用原则和意义
赋能教育的原则是以病人为中心,护士协助病人发挥自身潜力,以实现自我认知行为的提高,达到行为改变的目标。对慢性病病人进行传统健康教育方式是嘱病人学习健康知识,指导其遵医嘱进行治疗,对于问题的出现往往过多关注于成因的挖掘,且无法获得预期的健康教育效果[9]。而赋能教育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日益被认为是一个有价值的护理模式,特别是在慢性病的领域[10]。赋能教育提供了一种更为积极和尊重病人的干预模式,让病人发现、发展其潜力,让其自主参与健康教育。护士的角色则转变为帮助病人提高其适应能力与自我康复能力,协助其寻求解决方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