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肠内喂养方式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的Meta分析
间歇,异质性,1资料与方法,1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2检索策略,3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4质量评价,5统计学方法,2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2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见图2,图3),3Meta分析结果,3讨论,1纳入
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又称喂养困难,是由于新生儿胃肠动力发育落后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受各种疾病影响而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早产儿由于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吸吮能力差、吞咽功能不协调甚至无吞咽反射,常常存在喂养不耐受问题。鼻饲喂养是临床应对早产儿吞咽功能不协调甚至无吞咽反射实施的重要喂养措施[1],其根据喂养时间的持续性又可分为持续鼻饲喂养(continuous nasogastric gavage,CNG)和间歇鼻饲喂养(intermittent nasogastric gavage,ING)。Richards等[2]研究表明,不同喂养方式在早产儿中的适应性无明显差别;而张海峰等[3]研究则显示,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具有一定影响,间断鼻饲喂养组较持续鼻饲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金彩虹等[4-5]研究显示,持续鼻饲喂养较间歇鼻饲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在围生期医学技术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生命支持技术广泛应用、早产儿存活率提高[6]以及胃肠道营养支持普遍化[7]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探讨并获得早产儿营养支持的有效方法,促进早产儿喂养的科学化发展,本研究通过循证护理学方法,对间歇鼻饲喂养和持续鼻饲喂养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完全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
1.1.2 研究对象
出生未满37周的早产儿;无喂养不耐受病史,无影响肠内营养的先天性疾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且没有其他并发症,可考虑为喂养不耐受:①频繁呕吐,每天>3次;②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的1/3或24 h胃残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 1/4;③奶量不增加或减少,持续3 d以上;④腹胀(24 h腹围增加>1.5 cm,伴有肠型);⑤胃内有咖啡样物;⑥排便不畅[8]。
1.1.3 干预措施
分别采用间歇鼻饲喂养或持续鼻饲喂养。
1.1.4 结局指标
①主要结局指标:喂养不耐受率。②次要结局指标:住院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time to regain birth weight,RBW)、达到完全肠道内营养时间(time to achieve full enteral feeds,FEF)。
1.1.5 排除标准
①非英文或中文文献;②研究数据不全或者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
1.2 检索策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6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