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癌症病人就医延迟现状研究的文献分析
延迟时间,问卷,1资料与方法,2结果,1检索结果与纳入文献基本特征,2癌症病人就医延迟现状,3癌症病人就医延迟影响因素,3讨论,1癌症就医延迟问题关注较晚,仍需扩大影响力,2癌症病人就医延迟率差异较大,研究方法及工具有待
缪爱云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226000
全球每年大约有1200万人被诊断为癌症,现存2 500万癌症病人,700万病人死于癌症[1]。目前普遍认为早期发现和诊断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关键,而早发现和早诊断常受到癌症病人自身及医疗机构的影响[2]。从疾病及时治疗的角度来讲,病人从就医到治疗开始的时间都会对疾病治疗造成影响[3]。目前很多研究将癌症病人从首次出现症状到接受治疗的时间称为总延迟时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病人就医延迟时间,是指从病人发现与癌症相关症状到首次因此症状就诊的时间;第二部分是医疗延迟时间,指病人从就诊后到接受肿瘤治疗的时间[4]。病人就医延迟(patient delay)的概念最早由Pack和Gallo于1938年提出,并定义为病人首次发现症状至首次就诊于医疗机构的这一阶段,并把延迟就医时间≥3个月作为延迟的界定标准[5],目前大多数研究一直沿用此标准。因此,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而探究癌症病人就医延迟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病人就医延迟的健康干预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检索方式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追溯相关的参考文献,保证查全率。纳入标准:研究讨论癌症病人就医延迟的文献。排除标准:排除会议摘要、硕博士论文、资料汇编等。通过逐一阅读文题及全文获取符合要求的文献。应用文献管理软件对检索得到的文献的发表年限、期刊分布、作者、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同时仔细阅读文献,收集文献的详细内容,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研究工具、研究结果等具体信息,从而详细了解癌症病人就医延迟的研究现状。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数据库初检纳入文献130篇,将检索结果通过阅读文题剔除明显不相关文献后剩余45篇,利用查重功能剔除重复文献5篇,再进一步阅读摘要剔除10篇,阅读全文后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符合标准文献共25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4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