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导师”法在入职2年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内科,专科,1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3评价方法,4统计学方法,2结果,1护士临床实践能力与急救技能(见表1),2护士工作倦怠程度(见表2),3导师教学能力,一般效能感及科研能力(见表3),3讨论,4小结
赵春梅,范本芳,桑圣梅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226001
护士是护理行为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护士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层级培训是护理工作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为了不断提高不同层级护士岗位胜任力及护理内涵质量。目前,各大医院护理培训的侧重点为护士规范化培训,即在2年内完成新护士的岗前培训及重要科室的轮转,使其尽快掌握临床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和相应专科护理常规;2年后年轻护士相对固定于各专科,充实在临床护理队伍中,各科室不再设立专人带教,以专科分层培训为主要的培训方式。导师制是由英国牛津大学于14世纪创建,并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种先进教学模式,通过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近几年,导师制临床带教模式被广泛应用到护理本科实习生带教及2年内护士的专科培训中,在导师的指导下,护士学会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教学效率有所提高[3]。工作2年的护士大部分为个性鲜明的独生子女,临床经验不足、临床思维缺失、工作能力和心理成熟程度较低[4]。临床床护比不达标,日常需要应对烦琐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不被尊重、专业威望不高等因素导致年轻护士专业认同感和成就感较低[5],职业倦怠感明显,在临床中护理安全问题凸显,给年轻护士护理工作质量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我院对2017届32名护士,在科室常规分层培训的基础上增加“交叉导师”培训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内科临床一线科室的2017届32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且均已完成2年规范化培训,排除中途辞职、病产假>4周、出现心理异常及有其他医院就职经历者。年龄(23.32±0.47)岁,其中专科学历22人,本科学历10人,英语过6级者8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常规培训
接受所在专科每月4次的分层培训(内容涉及核心制度、专科护理、护理安全、应急预案演练等方面)和大科每月组织的1次业务学习、每季度1次的护理查房和病例讨论。
1.2.2 “交叉导师”培训
本研究护士除了常规培训外,还需完成内科组织的“交叉导师”培训,周期为1年,具体如下。
1.2.2.1 构建三级管理模式
在内科科护士长领导下,由大科教育培训组全面组织、统筹安排,各年轻护士所在病区护士长动态监管,交叉导师全程负责,实行“内科-病区-交叉导师”三级负责制,将2017届护士进行集中分组管理与培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0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