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促进我国积极老龄化的启示
养老,1社会代际关怀的演变,2“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3理论基础,4“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2国内研究现状,5国内“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1明确“老
我国在2001年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了老龄化工作的总目标,是要实现老年人医与养、教与学的相衔接,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自我价值,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与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的内涵有着一定的契合度:鼓励离休老年人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指出为老年人引入新的社会支持模式,进行不同世代间的交流和学习,是促进积极老龄化的一种方式
。随着我国老龄化事业发展的不断深化,在“十四五”规划中,正式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倡代际互助型倡导“终身发展理念”,支持老年人老有所为
。但是,我国老年人的发展现状与预期有一定的出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约2.6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8.7%
。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一系列矛盾也随之出现。从家庭结构看,“四二一”核心家庭结构占据主流
,家庭养老能力出现短板,养老的责任逐渐从家庭向社会延伸;同时,该结构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也不足,容易引发家庭代际矛盾。从社会结构看,随着养老的社会化,社会代际矛盾日益显露;市场资本的涌入使传统孝道文化受到冲击,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下降,老年人被塑造成了依赖者,来自外界的尊重减少,自我实现感降低。而且,由于我国现存养老服务体系的不足,老年人很难在得到充分照护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提倡家庭、社区、机构相协调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家庭结构的缩小使家庭难以承担养老风险,同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养老团队的介入,家庭养老的不足促使养老责任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
;社区养老有政府政策、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等多方介入,分担了一部分家庭养老风险,但服务提供者构成较复杂,其专业性难以支撑起老年人医疗保健、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及临终关怀等多方面的服务需求,供需容易出现不对等,同时,社区人员的复杂性加剧社区养老管理的难度,易造成责任错位;机构养老有市场资本的注入,与家庭和社区养老相比,有完善的设备和专业的服务,能够更好地衔接供需双方,并且安全系数较高,其最大的短板是缺少与社会的互动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养老服务体系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本次研究3眼患者眼前节都没有发现有异常,通过FFA检查发现视盘小凹处高荧光,与此同时进行OCT检查,保证病情的确诊。
同时,儿童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儿童的全面发展关乎社会的进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226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