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PICC置管方法及测量时机在塞丁格技术中的应用效果
尖端,利多卡因,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方法,3评价指标,4统计学方法,2结果,1导管置入体内尖端位置达到标准定位及置管后24h内渗液情况(见表2),2穿刺与扩皮时的疼痛情况(见表3),3扩皮时即刻
白艳妮,马 静*,马 丽,南雪平,郑 彦1.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陕西 710100;2.西安市中医医院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从上肢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置入导管,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CAJ)[1],多用于行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及长期化疗的肿瘤病人,能避免因长期输入刺激性及高渗性药物的多次穿刺为病人带来的痛苦,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2]。随着护理工作的飞速发展,因盲穿PICC置管的弊端较多,因此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已成为临床首选[3]。但在临床实践操作中发现采用《西部护理联盟静脉治疗护理标准操作程序》中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方法及测量时机,常因为穿刺点的改变会造成导管实际置入体内长度的改变。导管置入过深、过浅或异位易增加静脉炎、血栓、堵管、心律失常等风险,使留置时间缩短,故导管尖端定位是否合适尤为重要[4-5]。且现阶段,临床针对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病人的疼痛干预,主要应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皮下注射局部浸润麻醉的方式,但往往忽略了此麻醉技术自身容易诱发病人疼痛的现象,影响疼痛干预效果[6]。同时《西部护理联盟静脉治疗护理标准操作程序》中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在送穿刺鞘时需使用扩皮刀进行扩皮,但此技术因需锐性切开皮肤,容易损伤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造成穿刺点渗血或渗液[7]。因此,寻找一种更优选的操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改良PICC置管方法及测量时机奉行优质护理服务及微创理念,注重临床应用效果,体现人文关怀。本研究通过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改良PICC置管方法及测量时机在塞丁格技术中的应用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行PICC置管的154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7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认知正常、无交流障碍;③病情符合PICC置管适应证,遵医嘱进行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④无静脉血栓史、上腔静脉压迫症或堵塞、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PICC置管禁忌证;⑤血小板≥50×109/L。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感染;②双侧乳腺癌接受置管者;③长期使用抗凝药且近期仍在使用者。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已获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且置管前病人或家属均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3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