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沟通策略在ICU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护理方法,3研究工具及评价指标,4统计学方法,2结果,1两组病人焦虑,抑郁状况比较(见表1),2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3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3),3讨论,4小结
马 鑫,姜 洋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福建361100
气管切开是临床常见治疗方式与重要治疗手段,30.6%~73.0%的重症监护室(ICU)重症病人都需要通过气管切开并采取机械通气的方式维持生命,病人由于气管切开,短时间内丧失常规语言交流能力[1]。随着“以人为本”医疗理念的发展,浅镇静策略渐渐被接纳,气管切开病人在机械通气状态下维持清醒的时间逐渐延长,随之而来的是病人清醒时的沟通障碍问题。多数气管切开病人表示存在严重的沟通困难问题,也有一部分病人表示其沟通不能够被及时有效地回应,病人逐渐丧失了自我表达以及决策的能力,进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心理状况与负面情绪,也是导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2]。与此同时,紧张、焦虑与抑郁的感觉使病人的自我认同程度逐渐降低,直至出院后依然会产生深远影响。辅助沟通策略是通过非语言沟通以及借助沟通辅具,用以补偿或改善病人的语言障碍情况[3],是辅助气管切开病人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辅助沟通策略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于本院ICU病房接受治疗且行气管切开的216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66岁;②符合ICU收治条件;③由于病情需求,行气管切开予以辅助通气治疗;④无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无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⑤病人本人及其家属对本次调查研究知情同意,自愿配合调查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②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以及免疫性疾病;③既往存在心理疾病病史;④由于各种因素,无法配合本次调查研究者。沟通标准:①可以正常应答、遵循指令;②存在警觉、意识清醒以及焦虑等状态;③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中肢体运动评分为6分;④Riker镇静量表评分≥4分;⑤改良Ramsey镇静量表评分为1~3分,或能够以点头、手势及其他非语言方法回应。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病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108例。干预组中,男58例,女55例;年龄52~77(63.8±13.2)岁;气管切开原因:呼吸道梗阻59例,呼吸肌麻痹49例;气管切开持续时间5~105(42.7±21.9)h。对照组中,男66例,女42例;年龄51~78(64.5±12.8)岁;气管切开原因:呼吸道梗阻56例,呼吸肌麻痹52例;气管切开持续时间6~104(42.3±21.3)h。两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XAHLL20212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7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