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模式对膝关节镜手术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情绪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干预方法,3评价指标,4统计学方法,2结果,1两组DVT发生率及干预优良率比较,2两组心理状况比较,3两组生活质量比较(见表3),4两组满意度比较(见表4)
陈华文,唐凌肖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224000
膝关节属于滑车关节,亦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支撑部位,易受外部创伤或运动不当等因素影响而引发膝关节疾病。随着近些年医疗技术不断革新,膝关节镜手术[1]逐渐在临床中应用,具有创伤小、快速恢复等优势,已取得较好疗效。但此术式术后并发症亦随之凸显,其中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最常见。DVT发病隐匿[2],如果未及时有效处理则可能出现下肢功能异常,严重者甚至诱发肺栓塞,故预防膝关节镜术后DVT至关重要。相关研究指出,下肢手术病人术后早期开展功能训练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骨愈合,改善预后[3-4]。踝泵运动为功能训练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操作简便且安全,主要通过踝关节环绕、伸屈等训练促进肌肉舒缩,进而调节局部微循环,预防DVT[5]。但目前临床关于踝泵运动方式尚无统一标准,运动角度尚存在一定争议。为此,本研究探究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模式对膝关节镜手术病人术后下肢DVT及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120例行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纳入标准:1)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2)年龄18~60岁;3)首次单侧膝关节手术;4)术前无DVT;5)理解、沟通能力正常;6)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手术无法耐受者;2)存在恶性肿瘤、下肢感染或严重脏器功能异常者;3)有代谢性疾病、凝血机制异常、血管性疾病者;4)既往下肢存在手术史;5)聋哑或有精神疾病者;6)妊娠、哺乳女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2~57(39.74±3.82)岁;疾病分类:半月板损伤27例,韧带损伤18例,髌骨脱位10例,其他5例。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21~59(40.35±3.61)岁;疾病分类:半月板损伤25例,韧带损伤17例,髌骨脱位11例,其他7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1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