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属参与的护理风险管理在心房颤动介入术后病人伤口出血中的应用
沙袋,围术,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干预方法,3评价指标,4统计学方法,2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2两组穿刺伤口出血发生率及出血及时发现率比较(见表2),3两组出院满意度比较(见表3),3
陈月香,史珣瑜,吴文君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213000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可导致心力衰竭、脑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1]。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及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作为心房颤动的介入治疗手段,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开展[2]。随着临床介入手术量的增加,术后并发症也随之增多,给护理安全及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上述介入治疗方式均需穿刺股静脉或股动脉等大血管,穿刺部位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穿刺静脉血管出血发生率为0%~29%[3-4],动脉血管出血风险则更大,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导致大出血甚至出血性休克,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安全[5]。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或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以避免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其对护患双方的危害[6],作为一种预见性管理程序,很好地规避了常规护理管理缺乏提前预防、存在滞后性的缺陷[7],近年来在手术室管理及疾病围术期护理中取得满意的效果,减少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8-10]。2019年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病人安全目标》,明确鼓励病人、家属或照护人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主动参与医疗质量管理[11]。家属有效地参与能够减少成本浪费,增强医疗系统对不断变化的病人需求的响应能力[12]。经前期临床调研发现,由于手术日护理工作量的增加,护士忙于各项工作而缺乏对术后伤口出血的风险管理,当事件发生时比较被动,且临床往往忽视了家属参与的重要性。本研究通过将基于家属参与的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行介入术后的心房颤动病人的穿刺伤口出血管理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8月行心脏介入术的心房颤动病人236例。纳入标准:1)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为心房颤动,择期行心导管射频消融术或左心耳封堵术病人;2)年龄18~85岁;3)围术期有家属陪护;4)术中及术后病情稳定,无恶性心律失常、心包填塞、急性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排除标准:1)非穿刺点及穿刺路径出现的出血;2)病人或陪护家属有精神、语言或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护理者;3)伴有严重肝、肾、脑功能障碍病人。将2020年3月—9月行心脏介入术的心房颤动病人111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围术期常规健康宣教及护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0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