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冷花落香消殒,浮生若梦聚悲欢
清乾隆时,苏州画家徐扬画了一幅名叫《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长卷画,反映了当时苏州商品经济发达,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其实在这所谓“盛世”,既有生活滋润的人,也有生活紧巴者。其中有位曾住在姑苏城内著名园林沧浪亭旁的沈复。沈复字三白,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虽他也自称“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但因没有参加过科举,只能做教馆、入幕这类工作谋生。沈复这样的低层文人,在苏州不知凡几,但他写了一本自传体的《浮生六记》,因文笔清雅,叙事真实,在文学史上有其一页,作者因而被人记住,特别是他的妻子陈芸娘,更是因其苏州人的生活方式,被林语堂赞美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姓陈,名淑珍,是沈复舅舅家的女儿,年龄大沈复十个月,因此是表姐。她出身于“家徒四壁”的贫苦人家,在世风影响下,也追慕清雅精致的生活。嫁沈复后受经济条件所限,只能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以所费无几的穷办法应对之。于细微处体现出清雅,透露出热爱生活的诗意,而且也颇合养生之道。
芸娘和沈复从小就暗结情愫,在沈复13岁时,沈母替儿子和芸娘定了亲,两人因喜得佳偶暗自欢喜。那年冬天,沈复堂姐出嫁,沈复跟着大家“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饥索饵,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芸娘家贫,为体贴心爱的郎君,宵夜只留有一点热粥,但饱含着满满的温情。
苏州是鱼米之乡,出产的稻米品质佳,吃粥是苏州人的习俗。我曾和过云楼年逾八旬的顾笃璜先生谈起食粥事,他说他们家解放前也是每天早上必食粥,家中年长者晚上也吃粥。在过去苏州人看来,三餐吃粥最为养人,因此多数人家晚上以食粥为主。
古人认为,粥是“天下第一补人之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