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12年第2期
编号:1429923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9日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
斑马鱼,组学,1常规群体暴毒试验(群体水平上的研究),2生物标志物的研究,3免疫组织化学研究,4组学技术在系统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5展望
     林枝,车宝光,王学东,张洪勤,王慧利

    (温州医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进展

    林枝,车宝光,王学东,张洪勤,王慧利

    (温州医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生态毒理学;组学技术;生物标志物;进展;综述文献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的不断增加,污染物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加。如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等在环境中蓄积、迁移和降解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今新型污染物的种类不断增加,如多环芳烃(PAH)、多溴联苯醚(PBDEs)、全氟辛烷磺酸(PFOS)、全氟辛酸(PFOA)、酚类环境雌激素(PEE)等,都具有残留期长、环境毒性大、不易降解等特点,致使在生态环境中长期积累成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周边生物包括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面对复杂污染物的环境隐患,环境工作者准确评价其生态风险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个毒理学分支,是生态学与毒理学之间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以及各种不良生态因子的暴露对生命系统产生的毒性效应,以及生命系统反馈解毒与适应进化机制及调控作用,其特征是将宏观生态理论与微观机制结合起来,到目前为止,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就污染物毒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

    1 常规群体暴毒试验(群体水平上的研究)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理化和生物的变化,产生固有毒性、积累毒性、生物放大毒性和潜在毒性等,要正确评价其环境安全效应,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对生物群体进行体内或体外的暴毒实验,这种方法从宏观角度、群体水平上,能更客观直接地评价污染物的环境安全性和毒性效应。比如吴声敢等[1]选择啶虫脒、丙溴磷、二嗪磷和马拉硫磷4种杀虫剂对斜生栅列藻、大型溞和斑马鱼3种水生生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生物体在环境污染物的胁迫下,不管是药物直接致毒还是代谢产物致毒,其毒理学终点都是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及其致畸、致癌、致突变等现象的评判,量化的指标为致死率、生长抑制率及致畸率等。因此,常规群体暴毒试验是毒理学研究的第一步,韩建等[2]研究PFOS/PFOA急性毒性实验,表明PFOA是低毒性化合物,估计雄性和雌性大鼠的LD50分别为>500 mg/kg和250~500 mg/kg。

    常规暴毒检测方法(培养法、化学方法和实验暴毒试验)具有实验简单、较易控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00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