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腺病毒,中性,粒细胞,1病因及发病机制,2病理学,3临床表现,4辅助检查,5诊断标准,6治疗,7预后
张詹明,李昌崇(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 儿童呼吸内科,浙江 温州 325027)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一种可导致渐进性和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的慢性气流受限性疾病,是由多种潜在因素对气道和终末细支气管的损伤引起的,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尚未明确,临床症状并不典型,经常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及其他弥漫性肺疾病等其他疾病。目前儿童BO缺乏统一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差,特别是腺病毒感染相关BO病死率较高,给患儿生活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近年来BO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相关报道逐渐增多。因BO的预后受诊断和干预时机的影响很大,为提高儿科医师对BO的认识,现结合近年来BO相关文献做如下综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感染是儿童BO最常见的原因,其中腺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尤其是毒力较强的血清型3、7和21,其他如支原体、B型链球菌、嗜肺军团菌、百日咳杆菌、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也可能导致BO。非感染方面,可吸入刺激性物质和毒物如硫芥子气、粉煤灰、玻璃纤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Stevens Johnson综合征以及接受肺和骨髓移植的患儿也可并发BO[1]。
BO发病机制仍未明确,目前最被认可的是炎症及免疫反应。炎性介质的浸润和异常细胞因子应答使得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损,并进一步导致上皮细胞剥离和基底细胞丧失,导致上皮修复功能失调及疾病进展,随后出现支气管上皮间质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on,EMT),致使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最终出现肺纤维增生。BO患者中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明显活跃,造成EMT。腺病毒感染是引起儿童BO的常见病因,腺病毒进入机体激活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造成部分不可逆损伤,腺病毒E1A蛋白激活转录因子,使得宿主炎症相关基因过度表达而增强炎症反应;且腺病毒作为无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其特定的病毒蛋白能阻断细胞因子的抗炎反应,减轻机体免疫应答,影响抗原提呈和减少感染细胞的T细胞攻击[2]。研究[3-5]提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6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