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当代临床医刊》 > 2015年第2期
编号:1485364
中医养生理论的多维透视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22日 当代临床医刊 2015年第2期
素问,人体,饮食,1中医养生理论中的起居养生,2中医养生理论中的情志养生,3中医养生理论中的运动养生,4中医养生理论中的饮食养生
     刘 颖

    (湖北省武汉市一医院周围血管科 430022)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并创立了系统的、多流派的养生方法。将传统中医养生思想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对指导当代人的养生实践意义重大。本文将从起居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四个角度,透视传统中医的养生思想。

    1 中医养生理论中的起居养生

    所谓起居养生,是指生活作息要有规律,要顺应自然,使人体内在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相适应,从而达到内外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和自然都是由“气”所构成,人处于天地之间,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1]。《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在《内经》的思想中,就有“因天时而调血气”的主张,即要求人们根据天地阴阳的变化,结合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调节人体气血,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另外,四时(即春夏秋冬)阴阳的变化与人体五脏的功能也是相互联系的。《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心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因此,“春季养生之道,重在养肝”,故春季应心平气和,少发怒;夏季“木气已衰,肝气式微,心阳日上”,故夏季宜养心火,勿大怒大泄。晋代王叔和在《脉经》中,也对一日不同时段与五脏气化的关系作了论述,如:“肝王于平旦、日出,心王于隅中、日中,脾王于食时、日呋,肺王于晡时、日入,肾王于人定、夜半。”这些观点,对因时调理脏腑及判断疾病转归有重要意义。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已自然而然形成了适应四时气候变化的习惯,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指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雍肌肉,卫气解散。”古代有修养的“圣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30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