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诊断 > 中医诊断学 > 正文
编号:12819935
“胃气”在四诊中的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1日 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7期
     摘要:中医诊病,不离四诊八纲,尤以察胃气为要。察胃气之盛衰,是诊病的大纲,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预后,故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且代有发挥。“胃气”是对脾胃机能的高度概括及其在有关方面的反映。脏腑的功能状况,气血的盈亏盛衰,神气的有无,色泽的荣枯声音强弱,食欲好坏,脉象盛败,疾病的转归预后等等,无不与胃气有关。因此,察胃气在四诊中具有极其重要.

    中医诊病,不离四诊八纲,尤以察胃气为要。《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说明察胃气之盛衰,是诊病的大纲,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预后,故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且代有发挥。“胃气”是对脾胃机能的高度概括及其在有关方面的反映。脏腑的功能状况,气血的盈亏盛衰,神气的有无,色泽的荣枯声音强弱,食欲好坏,脉象盛败,疾病的转归预后等等,无不与胃气有关。因此,察胃气在四诊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望神色,审胃气以判精气盛衰

    望神察色是望诊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神”,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等,其产生的基础,就是脏腑精气。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平人绝谷》又云:“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由此可知,人体胃气强,则精气充,形神俱旺,即使有病也多为轻浅,预后亦佳;反之,胃气衰,则精气虚,体弱神疲,有病多重。

    望色就是观察病人面部的颜色及其光泽。《医原·望病须察神气论》云:“盖以平人五脏既和,其色禀胃气而出于皮毛之间……盖有神气者,有胃气者也。”说明面部的色泽是脏腑精气的反映。随着四时气候的变迁而人体阴阳气血相应有所变化,因而面部颜色常有所变异,但总的说当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方称为“有神”,即胃气旺盛,精气内藏,容光外发之象。阳气温煦则色明亮,阴血濡养则肤润泽。若面部五色毕现,或毫无黄润之色,即胃气衰败之象,多主预后不良。故《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凡相五色之奇脉(当从《甲乙经》去‘之奇脉’三字),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可见,望神色之所以能了解人体精气的盛衰,推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是因为神色的变化直接受着胃气强弱的影响。

    (二)听声音,审胃气以察脏腑虚实

    听病人的呼吸强弱和语言、声音的变化,以判断脏腑的虚实病变,这是闻诊的内容之一。众所周知,人之所以能发声音,司呼吸,主要是由于气的出入运动。这种气,就是宗气,乃水谷精身微之气和大自然的清气汇聚于胸中而成。《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的功能有二:上走息道以司呼吸,与语言、声音和呼吸的强弱等有关;又贯通心肺以行血气,与气血的运行有关。而宗气的盛衰又与胃气密切相关,胃气强则宗气足,发声自然,音调和谐,呼吸平稳而通畅;若谵语多言,声高息粗,则多属实证,正如《东垣十书》所说:“心肺元气初无减损,又添邪气助之……其声壮厉而有力者,乃有余之验也”;若胃气衰,则宗气虚,表现为声低息微,少气不足息,多属虚证,故《东垣十书》又云:“内伤饮食劳役者,心肺之气先损……其气亦怯,其声亦低,是其气短少不足之验也。”

    (三)问饮食,审胃气以测疾病预后

    在疾病过程中,患者食欲食量的变化是胃气盛衰的直接反映。若食量不减,说明病轻,尚未损及胃气;食量由少渐增,则表明胃气渐复,疾病趋向好转,预后良好;若食欲不好,食量渐减,说明脾胃功能衰退,病情日趋严重,预后多差;若久病不能食而突然暴食,则说明胃气将绝,属“回光返照”的假神之征,预示危在旦夕。《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五虚证虽危重,而时有生者,乃“浆粥入胃,泄注止”之故。因水谷能入于胃,则可化生气血津液,使脏腑得养,功能渐复;腹泻停止,说明脾气能运,水谷精微可充养五脏。故曰“虚者活”。因此,通过问食欲、食量以了解胃气盛衰,判断疾病的轻重及转归、预后,是问诊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四)切脉博,审胃气以定病变善恶

    脉诊是医生运用手指的触觉切按病人动脉脉搏,以探查脉象,了解病情的诊病方法。它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医学独特的诊病方法。虽然脉诊在方法上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及独取寸口法等多种,但从古到今,总以脉有无胃气作为判断邪正盛衰及病变善恶的重要标志。所谓脉有胃气,有指脉象柔和从容,节律整齐而言,正如《医原·切脉源流论》所云:“胃气脉和柔轻缓,匀净分明,三部九候,皆要如此。”若脉来弦硬劲急,毫无柔和之象,则表示胃气衰败。故胃气充则见平脉,胃气虚则见病脉,胃气绝则见死脉。凡病中无论脉浮、沉、迟、数、洪、滑、涩等等,只要见到从容柔和之象,尽管程度不一,但都主病情较轻,预后较好;反之则主病重,预后不良。因为胃中的水谷精微之气,通过肺的经脉输布全身而现于气口,所以胃气盛,寸口脉才有从容柔和之象;若胃气衰败,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之气以濡养各脏腑组织,则寸口脉就不现从容柔和之象,而出现脏腑衰竭的真脏脉,因此有“脉以胃气为本”的说法。

    综上所述,胃气代表了人体脾胃的机能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体营卫气血、脏腑经络的生机,故临床上诊察胃气的盛衰有无是判断疾病轻重、转归及预后的重要标志,也是决生死的关键。故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 (孙洪波)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诊断 > 中医诊断学